“崔老师,我是X公司的小刘呀,有些问题能向您讨教吗?”。
“什么问题,说来听听”,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了X方便面公司H省会市场城市经理刘林的电话。
“我发现,现在城市市场越来越难做了,原来我看好的,并且占据整个销售额60%多的B、C类连锁超市、便利店,现在销量一直在向下滑,而进店费用、促销费用却一分都不能少,大卖场门槛太高,进去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零售店吧,单店销量又太小,且费人、费时、费力,操作起来,麻烦也多。公司给我们定的销量目标每年都在增长,对于单店提升我们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销量提升却非常缓慢,我该怎么办呢?”
听完他的诉苦式的陈述,我已明白了八九不离十,于是,我告诉他,准备好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在上岛咖啡见。说实话,面对这种连锁单店销量下滑的迷局,我确实有一种摩拳擦掌的挑战冲动。
见了面之后,我首先让他将05年、06年的销售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销量下滑的关键因素,我的目的是,通过直观的数据分析,让他看出渠道发展的脉络以及方向,揭示销量下跌的深层次原因。表一是05、06年对比销量分析表:
“我不善于看表格啊,别见怪,透过这张表格,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刘林迫不及待地问我。
“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东西,它既客观地反映了目前销售渠道的运行现状,同时,也是你未来工作的导向图,它已经很清晰地为你指出了工作的方向”。看他一头雾水,我便直接跟他一一分析。
“第一,B类店销量下滑幅度最大,最高为20%,这说明近年来,随着国际零售巨头的纷纷进驻,以及强势对手的参与竞争,B类店面临的市场挤压最大,由于大卖场产品齐全,价格低廉,大量吸引了客流,让B类店以往熙熙攘攘的热闹局面不再,从而让你的连锁单店客户销量下降。
第二,C类店,受上述因素影响,销量也有下滑,但其主要原因是单店数量相对B类店少,自身采购成本相对高,价格方面不占优势,加上竞争对手的挤占,“稀释”了部分客户和销量。另外,H省会市场商贸功能的定位,让副食批发业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特别是仓储店、零售店的大规模出现(多达12000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些单店不是很多的C类店,让其销量不断下滑。
第三,与B、C类店不同的是,作为一向不为人看好的D类店,即士多店,或者说零售终端,销量却呈增长的态势,它们能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店靠近社区、家属区,商品价格低廉,加上良好的客情关系,便民服务等,越来越受到居民区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销量增长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您分析的很有道理,但以目前的市场形势看,在公司的销量目标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我该如何做才能顺利达成公司给我下达的销售目标呢,请您给我指点迷津?”,刘林不等我喘口气,紧接着就向我抛出了下一个问题。
“其实,根据以上分析,答案基本上就在其中了,要想在单店销量下滑的情况下,破解迷局,达成目标,建议你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我思考了一下说道。
争取更多有利条件。针对B、C类店,由于目前正受挤压,生意不是很景气这一现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跟店方进行多方面沟通,争取更多的销售条件和机会。这些条件包括:1、相机而动,缩减费用。根据投入产出比分析,尽可能的“乘机”压低进店费用、促销费用,“节支等于开源”,要尽可能地让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2、争取更多的排面或堆头等硬性条件。既然单店销量及效益下滑,肯定会有一些厂家退出或缩减排面,可以利用这些机会,通过谈判“施压”,借机增加产品陈列面,或者争取到更多的货架、堆头。创造更多的展示或“出彩”的机会。3、争取促销推广机会。可以以增加连锁店客流量,增加人气为噱头,更多地免费争取一些试吃、买赠等促销推广活动项目举办权,树立产品形象,让产品能够有更多的与消费者接触的频次与机会,实现产品最大化的销售。
调整改善产品结构。原来X公司在B、C类店的产品结构由于卖场的进店费用比较高,存在进店产品较多、较乱现象,且低档产品占比较大(高:中:低=1:2:7),其目的是想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根据目前单店销量下降,确实难成规模效应之现状,我建议刘林在产品结构方面做如下调整,见表二。
随后,我向刘林解释这样调整的好处:1、中高档产品比例大幅增加,是基于整个产品销量下降的基础上的,原来是“规模分摊成本”,但现在只能让“结构产生利润”,通过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能够获得更大的销售利润,弥补销量下降带来的利润损失。2、将低档产品X4、X5“毙掉”,是因为低档产品太多,产品线不清晰,借此可以减少进店费用及条码费,也避免了留给消费者低档的品牌印象。3、可以体现“一高一低抓中间”之产品配比精神。即高档产品树形象,低档产品保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中档产品求利润,更好地填补销量下滑带来的利润流失。产品结构调整,是厂家降低单店销量下降所带来企业风险的较好的一种方式。我对刘林反复强调。
重点运作零售商店。作为B、C类连锁店处在大型卖场和众多的零售小店的两面“夹击”下,日子不好过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销量目标“泰山压顶”的状况下,我建议刘林在现有网络稳定的情况下,集中“火力”大规模拓展零售终端渠道,并将其作为整体销量增长的突破口,因为在H省会市场,经过调研,大约有大大小小12000家各种类型的零售店,如果每个店每天按售出3包方便面计算,一天就是36000包,就能产生很大的市场增量。同时,我也给刘林进一步分析这样做的利益点:1、“蚂蚁多了也是肉”。零售店虽然单店销量较小,利润也不是很丰厚。但加在一起算出来却是可观的数字。2、零售商店因为比较分散,且类型各异,运作成本高,因此,并不为很多厂家所看好。而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增长点,并且,如果零售终端运作成功的话,不仅可以弥补单店销量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形成强大的销售合力,影响和带动大型卖场和B、C类店,从而可以创造更好、更有利的市场前景,通过“小盘带动大盘”,以及积极而大张旗鼓地造势,以此渲染整个销售氛围。3、可以推出一款适合零售渠道销售的中档产品,但它最好是差异化的产品,通过新产品上市,以及全方位、扫街式铺货,做好终端生动化,标准化巡访作业等,打造一支拳头产品,弥补老产品的“活力”不足的现状,促使单店销量快速提升。
调整资源使用方向。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让资源聚焦,借而引爆市场,是成功运作渠道的关键。对于X公司来说,单店销量下降已是现实,针对销售费用使用的方向,我给刘林提了如下几点建议:1、“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即尽量采取资源聚焦的方式,将营销费用用在可以提升销量的渠道上去。2、调整费用结构。缩减原来重点投入的B类连锁店,稳定原来的C类连锁店,加大对零售店,即D类店的投入,与原来的费用投入结构形成一个到“金字塔”型,根据渠道销售状况,给予一个与销量匹配的费用结构。见表三。3、资源倾斜:从渠道商到终端及消费者。原来用于渠道的费用,现在要更多地运用于终端零售店以及消费者。比如,将原来用于刺激渠道商进货的促销、返利等费用,现在则将其改用在终端的生动化以及消费者拉动上,通过加大终端店POP的张贴,产品的陈列活化,门头、店招宣传等,营造热销的声势,而借助社区大型促销推广活动,以及短期内推行的“人海战术”,特别是在社区终端铺货后,大力度举行的免费品尝、买赠活动等,则大幅增加了产品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真正实现了终端的有效拦截。
……
“您的这些分析和建议太好了,我已经记下了,回去后马上付诸行动。”我刚刚给刘林分析完,他就兴奋地叫起来,但是我微笑地告诉他,先别高兴太早,以上所说的仅仅是思路和框架而已,它还需要量化和细化,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检核和调整,希望通过这些建议能够带来启发与借鉴……”
四个月之后,我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刘林就给我电话,说B、C类店已经争取了更多的排面,也免费争取了一些宣传机会;产品以及费用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中高档产品的销售比例不断在增加;新产品推出后,已经开始大规模铺市,销售占比达到了20%;开发的零售店的覆盖率已经达到80%,销售现在正如火如荼,虽然连锁单店的销量在下降,但整
体增长率已经大大超过了下降率,他已经连续三个月超额完成公司下达的销售目标了。闻听此言,我终于如释重负,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