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何帆讲师,何帆联系方式,何帆培训师-【讲师网】
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财经观察员
48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何帆:半生缘
2016-01-20 45650

我喜欢把严肃的理论变得更加有趣味,同时小心地不破坏它原有的品味。我愿意做一个二传手,把那些广博而深邃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人到中年,蓦然一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都没来得及做,就这样浑浑噩噩,人生居然已经过去一半,或者是一大半。

  每一个读书人,最大的心愿除了能坐拥书城、乐不思蜀,如果再有一点点野心,恐怕都想过自己写点什么,最好是也写几本书,写几本能沾沾自喜的书,也就不枉此生了。

  读书、写书,这一直是我认为最本分的事情,但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离那种平静的生活竟越来越远了。写过的几本书,译过的几本书,翻检出来,只能让自己觉得惭愧。

  一

  我写第一本书的时候25岁,那时还在读博士。当时有个出版社叫今日中国出版社,要出一套中国问题报告,我负责其中的财政专题。一年之后,我的第一本书就这样出版了。书名叫《为市场经济立宪:当代中国的财政问题报告》。

后一道大题是:试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观点,谈谈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思路。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如果你要读《世界是平的》,看前面两章就足够了。后来,我又陆续翻译了几本弗里德曼的书。最新的一本刚开始卖,是他和国际政治学家曼德鲍姆合著的《曾经的辉煌》。这几本书都是我组织学生翻译,然后我校译的。说是校译,但常常要自己重新翻译,搞得我苦不堪言。诚实地讲,这几本书的翻译质量都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标准。   我翻译得最差的一本书是《维基经济学》。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就找了一位英语专业的朋友一起翻译。可是他也没有时间,就找了一群学生翻译。当我拿到译稿的时候几乎晕倒。出版社急着出书,不得已,我理顺了一下译稿中的文字,不情愿地交给了出版社。细心的读者已经指出,这本书的翻译错误极多。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向大家道过歉。现在,向所有的读者再次郑重道歉。这的确是我的过错。   我翻译的书中,有一本自己是满意的,那就是雷默写的《不可思议的年代》。雷默是我的好朋友,他曾是《时代》杂志最年轻的国际版主编,也是“北京共识”的提出者。他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基辛格博士“钦定”的传人。这本书写的是他对国际问题的思考,他对未来充满了忧患意识。书中旁征博引,介绍了国际政治、复杂科学、认知心理学,甚至传染病学的思想,也讲述了雷默采访真主党游击队、对冲基金经理、戈尔巴乔夫等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书中的很多思考,让我受益匪浅。出于对朋友的负责,我独自承担了翻译任务。那一年的春节,我枯坐在书斋里,以每天一万字的速度,译完了全书。    三   回顾我自己出的那几本书,我对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在我第一本随笔集的前言里,我曾引用拜伦的话:“我写的东西都付之流水,任它浮沉。”现在看来,它们都陆续沉底了。那就让它们去吧。   在我翻译书的过程中,却逐渐激发出新的写作欲望。我并不觉得弗里德曼写得有多好。雷默的书写得不错,但这也刺激我跃跃欲试。我为什么不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书呢?  我想,该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了。   读高中的时候,我就朦朦胧胧地觉得,自己这一生的理想是做一个学者。到了研究生阶段,尤其是读博士期间到哈佛做了两年访问学生,让我对经济学几乎顶礼膜拜。经济学的宫殿巍峨雄壮,在这里消磨自己一生的时光,哪怕是做些雕梁画柱的工作,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啊。   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扩大,我对经济学的信心一点点消失了。供给和需求能够解释这世间的一切吗?哈耶克有一本书叫做《致命的自负》。我倒是觉得,主流经济学家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常常是“致命的自负”。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傲慢,太不符合我自卑而胆怯的性格了。   我对自己做学问的信心也一点点消失了。在哈佛求学的时候,天天跟那些顶尖的学者、天才的学生厮混在一起,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经济学,也让我明白,自己是做不出好的经济学的。我曾经上过一门博弈论的课程。刚开学的时候,仗着曾经在国内自学过,我是班上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半个学期过去,同学们就超过了我。到学期末交课程论文的时候,我也规规矩矩地做模型、交作业。和同学们那些天马行空、构想巧妙的模型相比,我做的就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假如我努力坚持,或许勤也能补拙,做出个更像样的小板凳。但我已经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原创性的学者。这不仅是因为我智力驽钝,也和我兴趣太广泛有关。那些在学问上有成就的学者,往往是用心至纯,心无旁骛,且能长期坚持,跑完马拉松。而我呢,我对什么都感兴趣,是一个胃口奇好、口味甚杂的读者。我对历史学感兴趣,也对天体物理学感兴趣;我对政治学感兴趣,也对脑神经科学感兴趣;我对文学感兴趣,也对生物学感兴趣。一本背单词的书或是辞典,都能让我津津有味地读几个小时。我看书速度也很快,一本两三百页的中文书,大概只够我读两三个小时,同样厚度的英文书,大概够我读五六个小时。出差的时候,我至少要带四本书:候机厅里读一本,飞机上读一本,宾馆临睡前一本,回来的飞机上一本。在这个越来越讲究专业分工的时代,我算是当不了专家了。   如果说我有一点点天分的话,我想那就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如果说我还有能够称为优点的地方,我想那就是从来不会固执己见。这样的禀赋,能干点什么呢?   肯定不是经济学家了。我认识的经济学家,都比我自信,也比我执著。别叫我经济学家了。我连梦桃源(北大餐厅)都没有去过,哪里敢称什么经济学家呢。    四  要是让我自己介绍,我愿意称自己是一个经济政策研究者和科普作家。   我工作的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我在这里主要做政策研究。我们跟踪

  书里的主要观点是,历史上很多重大的改革,主要是因为政府遇到了财政压力,不得不改弦更张。政府处理财政压力的不同做法,会给之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政府先“甩包袱”,就会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市场经济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果政府先想到的是征税,那无异于杀鸡取卵,会断送经济增长的活力。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的市场化改革,也是政府迫于财政压力,传统的计划体制难乎为继。

  这些核心的观点其实并非我的独创,而是出自我的老师张宇燕教授。我曾和他合作过一篇论文《财政压力导致的制度变迁》。《为市场经济立宪:当代中国的财政问题报告》一书,基本上就是对这篇论文的扩写。我本来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担心张老师知道后责怪我,没想到他反而主动跟我说:“既然你已经写出来了,我就不用再写了。”这着实让我羞愧了很久。如今,原来的出版社都没有了。再读这本书,很多稚气和自以为是的话,让我自己都忍俊不禁。但我还是非常怀念那段心无旁骛、一心写书的日子。

  从第二本书开始,就都是随笔集了。而且我越写越快、越写越多。我的第一本随笔集是《出门散步的经济学》。薄薄的一本书,收录了我十年来的文章。我的第二本随笔集是《不确定的年代》,比第一本厚多了,题材也杂乱无章。当时我刚刚毕业,急于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开始疯写财经评论。当时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为稻粱谋,写得匆匆忙忙、慌不择路,仿佛醉酒一般。

  我的第三本随笔集是《胸中无剑》。这时我已经过了30岁。到现在为止,这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不是因为里面的文章,只是因为书名。之所以叫胸中无剑,是想表达我对人生的一点感悟。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讲过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故事。张三丰演示了几遍,问张无忌记住了没有,张无忌思索半天,说:“全忘了。”旁边的人都为他着急,张三丰反而大喜,因为意在其中,忘了招式才算真的学会了。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现,放弃比得到更重要,忘记比记得更重要。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忘记名利,甚至忘记学术,只听从兴趣的召唤,做一个普普通通、完全本色的人。到现在为止,我的博客和微博还用着“胸中无剑”的名字。

  在那之后,我又出了两本随笔集,一本是《失衡之困》,一本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前者主要是写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后者则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写的一些评论。我本来想把这本书取名《谁忘了穿泳裤》,取自巴菲特的名言:“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能看出来谁没有穿泳裤。”我的意思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才发现,原来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都没有穿泳裤。编辑看到这个书名直挠头,说叫这个名字没准会被放到体育类的图书架上。所以他把书名改成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他忘了,叫这个名字还是有可能被放到体育类的书架上。出完这两本随笔集之后,我已经失去了写财经评论的兴趣。天天紧追热点、指点江山,不是我心里想做的事情。

  

后一道大题是:试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观点,谈谈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思路。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如果你要读《世界是平的》,看前面两章就足够了。后来,我又陆续翻译了几本弗里德曼的书。最新的一本刚开始卖,是他和国际政治学家曼德鲍姆合著的《曾经的辉煌》。这几本书都是我组织学生翻译,然后我校译的。说是校译,但常常要自己重新翻译,搞得我苦不堪言。诚实地讲,这几本书的翻译质量都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标准。   我翻译得最差的一本书是《维基经济学》。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就找了一位英语专业的朋友一起翻译。可是他也没有时间,就找了一群学生翻译。当我拿到译稿的时候几乎晕倒。出版社急着出书,不得已,我理顺了一下译稿中的文字,不情愿地交给了出版社。细心的读者已经指出,这本书的翻译错误极多。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向大家道过歉。现在,向所有的读者再次郑重道歉。这的确是我的过错。   我翻译的书中,有一本自己是满意的,那就是雷默写的《不可思议的年代》。雷默是我的好朋友,他曾是《时代》杂志最年轻的国际版主编,也是“北京共识”的提出者。他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基辛格博士“钦定”的传人。这本书写的是他对国际问题的思考,他对未来充满了忧患意识。书中旁征博引,介绍了国际政治、复杂科学、认知心理学,甚至传染病学的思想,也讲述了雷默采访真主党游击队、对冲基金经理、戈尔巴乔夫等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书中的很多思考,让我受益匪浅。出于对朋友的负责,我独自承担了翻译任务。那一年的春节,我枯坐在书斋里,以每天一万字的速度,译完了全书。    三   回顾我自己出的那几本书,我对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在我第一本随笔集的前言里,我曾引用拜伦的话:“我写的东西都付之流水,任它浮沉。”现在看来,它们都陆续沉底了。那就让它们去吧。   在我翻译书的过程中,却逐渐激发出新的写作欲望。我并不觉得弗里德曼写得有多好。雷默的书写得不错,但这也刺激我跃跃欲试。我为什么不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书呢?  我想,该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了。   读高中的时候,我就朦朦胧胧地觉得,自己这一生的理想是做一个学者。到了研究生阶段,尤其是读博士期间到哈佛做了两年访问学生,让我对经济学几乎顶礼膜拜。经济学的宫殿巍峨雄壮,在这里消磨自己一生的时光,哪怕是做些雕梁画柱的工作,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啊。   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扩大,我对经济学的信心一点点消失了。供给和需求能够解释这世间的一切吗?哈耶克有一本书叫做《致命的自负》。我倒是觉得,主流经济学家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常常是“致命的自负”。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傲慢,太不符合我自卑而胆怯的性格了。   我对自己做学问的信心也一点点消失了。在哈佛求学的时候,天天跟那些顶尖的学者、天才的学生厮混在一起,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经济学,也让我明白,自己是做不出好的经济学的。我曾经上过一门博弈论的课程。刚开学的时候,仗着曾经在国内自学过,我是班上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半个学期过去,同学们就超过了我。到学期末交课程论文的时候,我也规规矩矩地做模型、交作业。和同学们那些天马行空、构想巧妙的模型相比,我做的就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假如我努力坚持,或许勤也能补拙,做出个更像样的小板凳。但我已经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原创性的学者。这不仅是因为我智力驽钝,也和我兴趣太广泛有关。那些在学问上有成就的学者,往往是用心至纯,心无旁骛,且能长期坚持,跑完马拉松。而我呢,我对什么都感兴趣,是一个胃口奇好、口味甚杂的读者。我对历史学感兴趣,也对天体物理学感兴趣;我对政治学感兴趣,也对脑神经科学感兴趣;我对文学感兴趣,也对生物学感兴趣。一本背单词的书或是辞典,都能让我津津有味地读几个小时。我看书速度也很快,一本两三百页的中文书,大概只够我读两三个小时,同样厚度的英文书,大概够我读五六个小时。出差的时候,我至少要带四本书:候机厅里读一本,飞机上读一本,宾馆临睡前一本,回来的飞机上一本。在这个越来越讲究专业分工的时代,我算是当不了专家了。   如果说我有一点点天分的话,我想那就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如果说我还有能够称为优点的地方,我想那就是从来不会固执己见。这样的禀赋,能干点什么呢?   肯定不是经济学家了。我认识的经济学家,都比我自信,也比我执著。别叫我经济学家了。我连梦桃源(北大餐厅)都没有去过,哪里敢称什么经济学家呢。    四  要是让我自己介绍,我愿意称自己是一个经济政策研究者和科普作家。   我工作的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我在这里主要做政策研究。我们跟踪

  二

  除了写书,我也翻译了几本书。我翻译的书比自己写的书卖得好多了。我接的第一个单子是翻译《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说实在的,我并不看好这本书在中国的销路,也不赞成书里的观点。之所以同意翻译此书,完全是因为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孙桂均老师太会说服人了。我没有想到,《世界是平的》卖得极其火爆,一时洛阳纸贵。

  我遇到的最想不到的一件事情是,有次到河南某地讲课,一位当地的官员执意要请我吃饭,但说要到吃饭的时候才告诉我为什么请客。我因为好奇就答应了。饭桌上,他跟我讲了个故事。那年春节,他去海南度假。上飞机前,有人送他一本《世界是平的》。估计飞机上实在无聊,他就翻了翻书的前两章。回来之后,很快公开招考干部,他报名了。拿到考卷,最后一道大题是:试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观点,谈谈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思路。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如果你要读《世界是平的》,看前面两章就足够了。后来,我又陆续翻译了几本弗里德曼的书。最新的一本刚开始卖,是他和国际政治学家曼德鲍姆合著的《曾经的辉煌》。这几本书都是我组织学生翻译,然后我校译的。说是校译,但常常要自己重新翻译,搞得我苦不堪言。诚实地讲,这几本书的翻译质量都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标准。

  我翻译得最差的一本书是《维基经济学》。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就找了一位英语专业的朋友一起翻译。可是他也没有时间,就找了一群学生翻译。当我拿到译稿的时候几乎晕倒。出版社急着出书,不得已,我理顺了一下译稿中的文字,不情愿地交给了出版社。细心的读者已经指出,这本书的翻译错误极多。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向大家道过歉。现在,向所有的读者再次郑重道歉。这的确是我的过错。

后一道大题是:试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观点,谈谈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思路。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如果你要读《世界是平的》,看前面两章就足够了。后来,我又陆续翻译了几本弗里德曼的书。最新的一本刚开始卖,是他和国际政治学家曼德鲍姆合著的《曾经的辉煌》。这几本书都是我组织学生翻译,然后我校译的。说是校译,但常常要自己重新翻译,搞得我苦不堪言。诚实地讲,这几本书的翻译质量都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标准。   我翻译得最差的一本书是《维基经济学》。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就找了一位英语专业的朋友一起翻译。可是他也没有时间,就找了一群学生翻译。当我拿到译稿的时候几乎晕倒。出版社急着出书,不得已,我理顺了一下译稿中的文字,不情愿地交给了出版社。细心的读者已经指出,这本书的翻译错误极多。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向大家道过歉。现在,向所有的读者再次郑重道歉。这的确是我的过错。   我翻译的书中,有一本自己是满意的,那就是雷默写的《不可思议的年代》。雷默是我的好朋友,他曾是《时代》杂志最年轻的国际版主编,也是“北京共识”的提出者。他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基辛格博士“钦定”的传人。这本书写的是他对国际问题的思考,他对未来充满了忧患意识。书中旁征博引,介绍了国际政治、复杂科学、认知心理学,甚至传染病学的思想,也讲述了雷默采访真主党游击队、对冲基金经理、戈尔巴乔夫等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书中的很多思考,让我受益匪浅。出于对朋友的负责,我独自承担了翻译任务。那一年的春节,我枯坐在书斋里,以每天一万字的速度,译完了全书。    三   回顾我自己出的那几本书,我对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在我第一本随笔集的前言里,我曾引用拜伦的话:“我写的东西都付之流水,任它浮沉。”现在看来,它们都陆续沉底了。那就让它们去吧。   在我翻译书的过程中,却逐渐激发出新的写作欲望。我并不觉得弗里德曼写得有多好。雷默的书写得不错,但这也刺激我跃跃欲试。我为什么不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书呢?  我想,该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了。   读高中的时候,我就朦朦胧胧地觉得,自己这一生的理想是做一个学者。到了研究生阶段,尤其是读博士期间到哈佛做了两年访问学生,让我对经济学几乎顶礼膜拜。经济学的宫殿巍峨雄壮,在这里消磨自己一生的时光,哪怕是做些雕梁画柱的工作,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啊。   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扩大,我对经济学的信心一点点消失了。供给和需求能够解释这世间的一切吗?哈耶克有一本书叫做《致命的自负》。我倒是觉得,主流经济学家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常常是“致命的自负”。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傲慢,太不符合我自卑而胆怯的性格了。   我对自己做学问的信心也一点点消失了。在哈佛求学的时候,天天跟那些顶尖的学者、天才的学生厮混在一起,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经济学,也让我明白,自己是做不出好的经济学的。我曾经上过一门博弈论的课程。刚开学的时候,仗着曾经在国内自学过,我是班上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半个学期过去,同学们就超过了我。到学期末交课程论文的时候,我也规规矩矩地做模型、交作业。和同学们那些天马行空、构想巧妙的模型相比,我做的就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假如我努力坚持,或许勤也能补拙,做出个更像样的小板凳。但我已经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原创性的学者。这不仅是因为我智力驽钝,也和我兴趣太广泛有关。那些在学问上有成就的学者,往往是用心至纯,心无旁骛,且能长期坚持,跑完马拉松。而我呢,我对什么都感兴趣,是一个胃口奇好、口味甚杂的读者。我对历史学感兴趣,也对天体物理学感兴趣;我对政治学感兴趣,也对脑神经科学感兴趣;我对文学感兴趣,也对生物学感兴趣。一本背单词的书或是辞典,都能让我津津有味地读几个小时。我看书速度也很快,一本两三百页的中文书,大概只够我读两三个小时,同样厚度的英文书,大概够我读五六个小时。出差的时候,我至少要带四本书:候机厅里读一本,飞机上读一本,宾馆临睡前一本,回来的飞机上一本。在这个越来越讲究专业分工的时代,我算是当不了专家了。   如果说我有一点点天分的话,我想那就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如果说我还有能够称为优点的地方,我想那就是从来不会固执己见。这样的禀赋,能干点什么呢?   肯定不是经济学家了。我认识的经济学家,都比我自信,也比我执著。别叫我经济学家了。我连梦桃源(北大餐厅)都没有去过,哪里敢称什么经济学家呢。    四  要是让我自己介绍,我愿意称自己是一个经济政策研究者和科普作家。   我工作的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我在这里主要做政策研究。我们跟踪

  我翻译的书中,有一本自己是满意的,那就是雷默写的《不可思议的年代》。雷默是我的好朋友,他曾是《时代》杂志最年轻的国际版主编,也是“北京共识”的提出者。他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基辛格博士“钦定”的传人。这本书写的是他对国际问题的思考,他对未来充满了忧患意识。书中旁征博引,介绍了国际政治、复杂科学、认知心理学,甚至传染病学的思想,也讲述了雷默采访真主党游击队、对冲基金经理、戈尔巴乔夫等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书中的很多思考,让我受益匪浅。出于对朋友的负责,我独自承担了翻译任务。那一年的春节,我枯坐在书斋里,以每天一万字的速度,译完了全书。

  

  三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试图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出口有没有恶化、人民币升值到底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跟踪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初级商品价格的波动。这当然需要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但更多的是靠经验、直觉和实地调查。我们去过煤矿,到过“血汗工厂”,调查过养猪的农民,也经常到国外参加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的会议。我们和政府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说叫过去开会,我们就过去开会;说让提供研究报告,我们就提交研究报告。这是个体力活,不是什么技术活,但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政策研究历来是三流的经济学者从事的工作,因此对我正合适。  在尽心尽职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就是我自己耕耘的小园地了。政策研究是我的职业,写作是我的爱好。   我是那种比较善于把复杂的思想通俗表达出来的作者。这是因为我不喜欢复杂的东西,凡是遇到复杂的东西,总想把它弄得简单,我自己才能理解。我喜欢把严肃的理论变得更加有趣味,同时小心地不破坏它原有的品味。我愿意做一个二传手,把那些广博而深邃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不在学术界混,就不能理解我的这种选择有多么危险。这就好比一个大家闺秀,突然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去唱戏。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低级的趣味?难道你不想再在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论文了?你写的东西连参考文献都没有,看起来多么丑陋!   我用了事业生涯的一半时间,终于明白了,听从自己的兴趣召唤的生活,才是最值得过的。说到写作,这才是我缘分注定的。转眼只剩下一半的生涯了,我不会再和写作分开了。   但是,我不会再追逐潮流,写那些应景的东西了。我要让内心沉静下来,寻找那些一直感兴趣的题目,一本一本地写成书。我会细细地去想章节结构、启承转合,一字一句,小心放妥。凭着兴趣,我会像一个流浪汉一样越走越远。我会写一本关于地缘政治的书,也可能会写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如果我不小心闯入了别人的花园,对不起,请原谅,我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恶意的过客。 我看见自己成了一个山中的石匠,摩挲着一大块粗糙的石头。一斧一凿地下去,慢慢的,一个石像的轮廓出现了。我更小心地雕琢,生怕破坏了分寸。干累了,就抽一斗烟,然后慢慢地打磨细处。石像慢慢地圆润光滑起来。冰冷的石头仿佛有了生命,好像随时就会呼吸和说话。空山寂寂,偶尔有一只大鸟飞过,阳光下它的影子在石像上一闪而没。我轻轻抚摸手上的粗茧,这一刻,我知道自己找到了快乐。

  回顾我自己出的那几本书,我对自己过去写的东西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在我第一本随笔集的前言里,我曾引用拜伦的话:“我写的东西都付之流水,任它浮沉。”现在看来,它们都陆续沉底了。那就让它们去吧。

  在我翻译书的过程中,却逐渐激发出新的写作欲望。我并不觉得弗里德曼写得有多好。雷默的书写得不错,但这也刺激我跃跃欲试。我为什么不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书呢?

  我想,该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了。

  读高中的时候,我就朦朦胧胧地觉得,自己这一生的理想是做一个学者。到了研究生阶段,尤其是读博士期间到哈佛做了两年访问学生,让我对经济学几乎顶礼膜拜。经济学的宫殿巍峨雄壮,在这里消磨自己一生的时光,哪怕是做些雕梁画柱的工作,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啊。

  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扩大,我对经济学的信心一点点消失了。供给和需求能够解释这世间的一切吗?哈耶克有一本书叫做《致命的自负》。我倒是觉得,主流经济学家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常常是“致命的自负”。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傲慢,太不符合我自卑而胆怯的性格了。

  我对自己做学问的信心也一点点消失了。在哈佛求学的时候,天天跟那些顶尖的学者、天才的学生厮混在一起,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好的经济学,也让我明白,自己是做不出好的经济学的。我曾经上过一门博弈论的课程。刚开学的时候,仗着曾经在国内自学过,我是班上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学生。半个学期过去,同学们就超过了我。到学期末交课程论文的时候,我也规规矩矩地做模型、交作业。和同学们那些天马行空、构想巧妙的模型相比,我做的就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假如我努力坚持,或许勤也能补拙,做出个更像样的小板凳。但我已经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有原创性的学者。这不仅是因为我智力驽钝,也和我兴趣太广泛有关。那些在学问上有成就的学者,往往是用心至纯,心无旁骛,且能长期坚持,跑完马拉松。而我呢,我对什么都感兴趣,是一个胃口奇好、口味甚杂的读者。我对历史学感兴趣,也对天体物理学感兴趣;我对政治学感兴趣,也对脑神经科学感兴趣;我对文学感兴趣,也对生物学感兴趣。一本背单词的书或是辞典,都能让我津津有味地读几个小时。我看书速度也很快,一本两三百页的中文书,大概只够我读两三个小时,同样厚度的英文书,大概够我读五六个小时。出差的时候,我至少要带四本书:候机厅里读一本,飞机上读一本,宾馆临睡前一本,回来的飞机上一本。在这个越来越讲究专业分工的时代,我算是当不了专家了。

  如果说我有一点点天分的话,我想那就是学习能力比较强。如果说我还有能够称为优点的地方,我想那就是从来不会固执己见。这样的禀赋,能干点什么呢?

  肯定不是经济学家了。我认识的经济学家,都比我自信,也比我执著。别叫我经济学家了。我连梦桃源(北大餐厅)都没有去过,哪里敢称什么经济学家呢。

  

  四

  要是让我自己介绍,我愿意称自己是一个经济政策研究者和科普作家。

  我工作的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我在这里主要做政策研究。我们跟踪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试图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出口有没有恶化、人民币升值到底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跟踪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初级商品价格的波动。这当然需要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但更多的是靠经验、直觉和实地调查。我们去过煤矿,到过“血汗工厂”,调查过养猪的农民,也经常到国外参加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的会议。我们和政府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说叫过去开会,我们就过去开会;说让提供研究报告,我们就提交研究报告。这是个体力活,不是什么技术活,但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政策研究历来是三流的经济学者从事的工作,因此对我正合适。

  在尽心尽职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就是我自己耕耘的小园地了。政策研究是我的职业,写作是我的爱好。

  我是那种比较善于把复杂的思想通俗表达出来的作者。这是因为我不喜欢复杂的东西,凡是遇到复杂的东西,总想把它弄得简单,我自己才能理解。我喜欢把严肃的理论变得更加有趣味,同时小心地不破坏它原有的品味。我愿意做一个二传手,把那些广博而深邃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试图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出口有没有恶化、人民币升值到底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跟踪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初级商品价格的波动。这当然需要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但更多的是靠经验、直觉和实地调查。我们去过煤矿,到过“血汗工厂”,调查过养猪的农民,也经常到国外参加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的会议。我们和政府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说叫过去开会,我们就过去开会;说让提供研究报告,我们就提交研究报告。这是个体力活,不是什么技术活,但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政策研究历来是三流的经济学者从事的工作,因此对我正合适。  在尽心尽职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就是我自己耕耘的小园地了。政策研究是我的职业,写作是我的爱好。   我是那种比较善于把复杂的思想通俗表达出来的作者。这是因为我不喜欢复杂的东西,凡是遇到复杂的东西,总想把它弄得简单,我自己才能理解。我喜欢把严肃的理论变得更加有趣味,同时小心地不破坏它原有的品味。我愿意做一个二传手,把那些广博而深邃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不在学术界混,就不能理解我的这种选择有多么危险。这就好比一个大家闺秀,突然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去唱戏。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低级的趣味?难道你不想再在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论文了?你写的东西连参考文献都没有,看起来多么丑陋!   我用了事业生涯的一半时间,终于明白了,听从自己的兴趣召唤的生活,才是最值得过的。说到写作,这才是我缘分注定的。转眼只剩下一半的生涯了,我不会再和写作分开了。   但是,我不会再追逐潮流,写那些应景的东西了。我要让内心沉静下来,寻找那些一直感兴趣的题目,一本一本地写成书。我会细细地去想章节结构、启承转合,一字一句,小心放妥。凭着兴趣,我会像一个流浪汉一样越走越远。我会写一本关于地缘政治的书,也可能会写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如果我不小心闯入了别人的花园,对不起,请原谅,我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恶意的过客。 我看见自己成了一个山中的石匠,摩挲着一大块粗糙的石头。一斧一凿地下去,慢慢的,一个石像的轮廓出现了。我更小心地雕琢,生怕破坏了分寸。干累了,就抽一斗烟,然后慢慢地打磨细处。石像慢慢地圆润光滑起来。冰冷的石头仿佛有了生命,好像随时就会呼吸和说话。空山寂寂,偶尔有一只大鸟飞过,阳光下它的影子在石像上一闪而没。我轻轻抚摸手上的粗茧,这一刻,我知道自己找到了快乐。

  不在学术界混,就不能理解我的这种选择有多么危险。这就好比一个大家闺秀,突然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去唱戏。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低级的趣味?难道你不想再在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论文了?你写的东西连参考文献都没有,看起来多么丑陋!

  我用了事业生涯的一半时间,终于明白了,听从自己的兴趣召唤的生活,才是最值得过的。说到写作,这才是我缘分注定的。转眼只剩下一半的生涯了,我不会再和写作分开了。

  但是,我不会再追逐潮流,写那些应景的东西了。我要让内心沉静下来,寻找那些一直感兴趣的题目,一本一本地写成书。我会细细地去想章节结构、启承转合,一字一句,小心放妥。凭着兴趣,我会像一个流浪汉一样越走越远。我会写一本关于地缘政治的书,也可能会写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如果我不小心闯入了别人的花园,对不起,请原谅,我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恶意的过客。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试图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出口有没有恶化、人民币升值到底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也跟踪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初级商品价格的波动。这当然需要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但更多的是靠经验、直觉和实地调查。我们去过煤矿,到过“血汗工厂”,调查过养猪的农民,也经常到国外参加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的会议。我们和政府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说叫过去开会,我们就过去开会;说让提供研究报告,我们就提交研究报告。这是个体力活,不是什么技术活,但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政策研究历来是三流的经济学者从事的工作,因此对我正合适。  在尽心尽职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就是我自己耕耘的小园地了。政策研究是我的职业,写作是我的爱好。   我是那种比较善于把复杂的思想通俗表达出来的作者。这是因为我不喜欢复杂的东西,凡是遇到复杂的东西,总想把它弄得简单,我自己才能理解。我喜欢把严肃的理论变得更加有趣味,同时小心地不破坏它原有的品味。我愿意做一个二传手,把那些广博而深邃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不在学术界混,就不能理解我的这种选择有多么危险。这就好比一个大家闺秀,突然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去唱戏。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低级的趣味?难道你不想再在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论文了?你写的东西连参考文献都没有,看起来多么丑陋!   我用了事业生涯的一半时间,终于明白了,听从自己的兴趣召唤的生活,才是最值得过的。说到写作,这才是我缘分注定的。转眼只剩下一半的生涯了,我不会再和写作分开了。   但是,我不会再追逐潮流,写那些应景的东西了。我要让内心沉静下来,寻找那些一直感兴趣的题目,一本一本地写成书。我会细细地去想章节结构、启承转合,一字一句,小心放妥。凭着兴趣,我会像一个流浪汉一样越走越远。我会写一本关于地缘政治的书,也可能会写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如果我不小心闯入了别人的花园,对不起,请原谅,我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恶意的过客。 我看见自己成了一个山中的石匠,摩挲着一大块粗糙的石头。一斧一凿地下去,慢慢的,一个石像的轮廓出现了。我更小心地雕琢,生怕破坏了分寸。干累了,就抽一斗烟,然后慢慢地打磨细处。石像慢慢地圆润光滑起来。冰冷的石头仿佛有了生命,好像随时就会呼吸和说话。空山寂寂,偶尔有一只大鸟飞过,阳光下它的影子在石像上一闪而没。我轻轻抚摸手上的粗茧,这一刻,我知道自己找到了快乐。

我看见自己成了一个山中的石匠,摩挲着一大块粗糙的石头。一斧一凿地下去,慢慢的,一个石像的轮廓出现了。我更小心地雕琢,生怕破坏了分寸。干累了,就抽一斗烟,然后慢慢地打磨细处。石像慢慢地圆润光滑起来。冰冷的石头仿佛有了生命,好像随时就会呼吸和说话。空山寂寂,偶尔有一只大鸟飞过,阳光下它的影子在石像上一闪而没。我轻轻抚摸手上的粗茧,这一刻,我知道自己找到了快乐。

上一篇 果壳中的伊朗
上一篇 中东局外局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春站 c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