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有机会接触到星巴克。星巴克其实只做专业精品咖啡,但因为有独特的经营模式,星巴克得以从区域化到全球化,慢慢长大。
走向全球也有可以套用的“公式”。要有坚强的总部,才能去做新事业的开发或者旧事业的升级。
第一堂课:纪律
1996年,统一和星巴克谈合作,一年后才签约。星巴克知道统一有实力,就采取了合资的方式。但是像在菲律宾这样比较动荡的环境里,就放手让当地人去经营。
台湾星巴克到现在已经运营了近9年,星巴克全球总部还是每隔两个月就派人来视察。星巴克全球的店面分布那么分散,总部在美国,怎么管?就是靠这套监督系统,靠信任专家。
星巴克很关心自己的品牌,总部里有几百个律师在看着这个品牌,一有仿冒,该告就告,绝不客气。
台湾星巴克开店的第一年,所有东西都是进口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星巴克希望每家店面都是对总部的直接复制。如果一开始就偷工减料,会让品牌大打折扣。
这就是一种远见。星巴克看准未来可以成功,就毫不吝啬地投资未来。
今年10月,星巴克在上海开了年会,让全球的高层主管都知道明年星巴克要做什么,让大家在一起分享成功的心得。开全球年会很费钱,却是传播经验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堂课:开放
星巴克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不是只以美国为重,也懂得利用地方性市场的智慧。如果地方性市场研发出了创新的产品或服务,星巴克会迅速将这些创新移回美国总部,花更多的钱去升级,然后,尽力去了解其他市场有没有相关需求,如果有,就把这些创新向全球市场推广。
美国人在这方面很较真。对他们来说,不是把别人的东西原样拿来就OK了,而是在拿来之后进行再升级。
第三堂课:人才星巴克最高明的地方,大概就是敞开心胸吸纳人才。星巴克相信,如果事业经营得有特色,人才就不是找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星巴克希望这些人才从来没有在咖啡产业工作过,这样就不会让过去的经验来影响现在的事业。
星巴克也很重视“接班计划”,会依照不同时段的发展策略,寻找不同风格的领导人。
星巴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唐纳,曾在沃尔玛工作,后来自己出去创业,在纽约开超市,后来加盟星巴克。吉姆个头不高,很亲切。3年前我去西雅图开会,见过吉姆,他说他每天会打30个电话,跟星巴克的店员聊天。
那时候,星巴克在美国有六七千家店。吉姆每天拿起电话,随便打给某一家店面说:“嗨,我是吉姆,今天有一些关于星巴克的好消息要跟你分享。”一天打30个电话,一年就是1万多个电话。
星巴克的领导者们一直都很担心,星巴克为了长大而变成不诚实、邪恶的公司。他们希望星巴克在壮大的过程中,仍然可以保持小公司的谦卑以及对员工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