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联可,宋联可讲师,宋联可联系方式,宋联可培训师-【讲师网】
文化产业策划与运营导师
50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宋联可:内部人员流动规划  宋联可
2016-01-20 79923

 内部人员流动规划  宋联可

——内部流动,调整人员结构

——内部流动,整顿军团

 

 

内部人员流动规划是指,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战略,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内部人员流动,实现在未来职位上配置内部人员的规划。

在第二篇,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预测人力资源需求和供求,比较两个预测的结果就可分析出未来哪些人员缺乏、过剩、或是不匹配。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人员流动来实现HR平衡。根据流动的方向,可分为内外流动和内部流动,内外流动又可再分为从外流向内和从内流向外。内外流动有助于企业新陈代谢,从外流向内已在第四章介绍,从内流向外将在第六章分析,本章则是集中探讨内部流动。内部流动可以促进企业血液循环,是流动的核心渠道。如果一个HR经理自以为人员结构合理,而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人事变动,那这个组织的人员结构很可能已经僵化。

内部人员流动规划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流动补充未来的空缺岗位,二是通过流动培养员工,事实上,培养员工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其适应未来的岗位。根据这两个目的,可以把内部人员流动规划的内容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即长期流动和短期流动。

 

 

一、长期流动

长期流动是指,根据员工过去的工作表现,将其安排在更适合的岗位上。虽然称为长期流动,但并不是指员工永久性地到新岗位工作,只是在当前情况下认为他较适合在此岗位发展。这种流动的目的是让员工到更适合的岗位,因此,不包括以培养、观察等为目的的短期流动。

 

(一)为什么要流动

为什么要流动?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又值得推敲的问题。相信经理人不会怀疑人员需要流动,但不见得都清楚原因。如果不清楚为什么流动而引导流动,这难道不是件很危险的事?

企业和个人都在不断变化,过去适应,不代表未来也适应。为了追求适应性,不得不求助于人员流动,使其“流”到更适合的位置,重新达到平衡。关于人员流动的原因,不少学者进行了分析,下面仅介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认为个人绩效可以用B = f ( p, e )公式表述,其中B是个人绩效,p是个人能力和条件,e是所处环境。该公式表达的含义是,员工的绩效与个人的能力和条件相关,也与其所在的环境相关。当pe相匹配时,环境支持员工发挥个人能力,创造较好的工作绩效。但是当pe不匹配时,环境会成为员工发挥个人能力的障碍,表现出较差的工作绩效。p在较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而e的变动往往更难,因此,使二者较快匹配的办法,是工作调动。分析每个人的p,将其调动到更适合的岗位,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

国学者卡兹(Katz)提出组织寿命学说,认为组织寿命与组织内信息沟通有关。他通过对大量科研组织调查,绘制出卡兹曲线,曲线表明:在1.5~5年期间,信息沟通水平最高,获得成果最多;不到1.5年的期间,成员相互不熟悉,信息沟通水平不高,获得成果不多;超过5年,成员相互失去新鲜感,可供交流的信息减少,信息沟通水平不高,获得成果也不多。为防止组织老化,建议人员流动,使组织恢复活力。卡兹还指出,流动不宜过快,应间隔大于2年。人的一生一般流动7~8次,过多反而会降低效益。

国学者库克(Kuck)提出创造力周期的统计曲线,认为人员流动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力。库克根据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发挥情况绘制出一条统计曲线,这条曲线被称为库克曲线。库克曲线表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创造力不断增长;毕业后参加工作初期(1.5年),第一次承担任务具有挑战性和新鲜感,并且新环境激励,促使创造力快速增长;创造力发挥峰值区(1.5~2.5年),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随后进入初衰期(2.5~4年),创造力开始下降;最后进入衰减稳定区(4年以后),创造力继续下降,并稳定在一个固定值。如不变动工作,创造力将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为激发创造力,组织进行人力资源再配置,变换工作。当员工走完一个S曲线时,可为其规划下一个S曲线,不断激发创造力。

日本学者松义郎提出目标一致理论,认为个人实际发挥的能力可用公式F = Fmax·cosθ(0≤θ≤90o)表示,F是个人实际发挥能力,Fmax是个人潜在的最大能力,θ是一个夹角,用来表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差距。当θ=0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个人潜能得到全部发挥;当0<θ≤90o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个人潜能的发挥受到限制。解决的途径有二,一是使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二是通过流动让个人到与其目标比较一致的岗位上工作。

勒温认为人员流动可使人与环境实现匹配以提高工作绩效,卡兹认为人员流动可提高信息沟通水平以提高工作成果,库克认为人员流动可激发创造力,松义郎认为人员流动可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倾同以开发个人潜能……各种学说研究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但其结论基本一致,即应该鼓励一定程度上的人员流动。

 

(二)人员流动原则

从理论上讲,人员流动对企业有利,要鼓励一定程度上的流动。但是,不能为流动而流动,盲目的流动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是——人员应该如何流动?

管理问题普遍没有标准答案,此问题也一样。每个企业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不可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规定流动。对于这类问题,虽不能有明确的方法解决,但可找到放之于四海皆准的原则。关于人员流动问题,有很多可以参考的原则,此处仅归纳出其中重要的两条:从微观出发,要遵守人岗匹配原则;从宏观出发,要遵守兼顾平衡原则。

 

1.人岗匹配

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岗位分析,实现“人岗匹配”都是最佳目标。这个原则可以被当作人力资源经理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经理人的众多工作都是围绕其开展。“人岗匹配”简单地讲,就是员工要适合岗位,岗位要适合员工。哪个方面更为重要?怎样才能达到“匹配”?这些均是经理人急需认识的问题。

员工与岗位相比,岗位更为重要,应以岗位为核心。如何实现匹配,从两个方面同时出发,可以归为两个简单的原则,即因岗设人原则和人尽其才原则。

 

1因岗设人

从岗位的角度考虑,因岗设人,即是根据岗位安排人员。诸葛亮曾曰:“为官设人者治,为人设官者乱。”此处的“官”是指职位、职务。

为官设人,就是根据职位的要求安排人员。首先分析企业特点,确定需要哪些岗位。然后,分析岗位,制订职务说明书。职务说明书不但指明工作及其环境的特点,还规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职务说明书要说明该岗人员应满足的生理要求、心理要求和能力要求,一般这些要求都是比较基础的。如果要为此岗位选拔人才,还应该再对此岗位分析,根据新情况,增加更加详细、恰当的标准。当正式为此岗位选人时,应严格地按照要求挑选,始终牢记,是为岗位挑选最适合的人。如果按照这种程序安排人员,在人力资源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为每个岗位找到合适人员。如果真能如此,不愁治理不好公司,不愁完成不好每项工作。

为人设官,是根据人来安排职位。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不是为岗位找人,而是为人找岗位。一般可能出于两种原因,一种是为熟人推荐的人安排工作,一种是为有特殊才能的人安排工作。前一种情况,是碍于情面,不得不照顾一些特殊的人,这些人可能没有本事,或是专业不对,进入企业后不但不能做多少贡献,反而会成为累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能做到拒之门外的没有几个。其实只需简单的一句话,就可挡住绝大部分进攻,“不收,决不破例”。只要勇于拒绝几个顽固分子,其他的也就不在话下,最重要的是不能破例。当然,还要用智谋处理好各种关系,毕竟“和气生财”。后一种情况,是遇到了有特殊才能的人,当前没有合适的岗位,但不用又深觉可惜。如果是现在没有合适的岗位,而未来可能有,那应尽可能地留住人才,用未来的职位吸引他,让他在未来岗位的下一级工作一段时间,待时机成熟时再用。如果是企业真的没有哪个岗位需要这种人才,那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不可为人设官,否则企业必乱。

人岗匹配的核心是因岗设人,在各个岗位安置最适合的人。

 

2)人尽其才

不可大才小用,更不可小才大用,应人尽其才。

常常听到大材小用的悲叹,杀鸡用了宰牛刀,高射炮用来打蚊子。材是指物资,亦用于喻人,本处讨论人才,因而写作大“才”小用。“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陆游,《剑南诗稿·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宋朝),古人叹惜人不尽其才,即在痛诉人才浪费。作为一个企业,人员结构在一段时期内较稳定,不可过于快速地更换人员。要保持稳定,首先是要让每个人感到自己正好适合当前的工作,最容易离职的人,正是那些认为自己还有更广泛发展空间的人。这些人往往是人才,但是他们的才能没有被充分利用,使他们感到被轻视,期望通过跳槽来改变现况。所以,将人才安排到恰当的岗位,有利于稳定人员结构。同时,由于组织的HR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经理想挖掘更多的HR只有三条途径:换岗、培养、激励。其中换岗应首先考虑,将人才安排到使其才能得到完全发挥的岗位。当达到每个员工都“人尽其才”的境界时,才说明现有的人力资源被充分利用。

“人尽其才”是理想的境地,但能否实现,关键看才能有没有被认识到。“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木包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吕氏春秋》,战国末)没有善于相马的人,有千里马在眼前也无用,相马人和千里马像鼓槌和鼓一样配合,才能成名,人中的“千里马”只有遇到贤明的人才能发挥作用。可见,人的才能必须被认识后,方能展其才。古人寄望于贤者识才,今天的贤者,就是直接上司和人力资源经理。直接上司负有主要责任,通过日常工作观察,上司应该清楚每个下属的特长和个性,让其承担相应的工作,并且有向人力资源部门汇报的责任。人力资源经理则要从公司全局考虑,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判断是否需要调换到更适合的岗位。人力资源部门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很了解,直接上司也难以保证对每个人的认识都正确,因此,需要科学的评判标准。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评估表格,让各部门的领导、员工填写。这些表格不但能清晰地表现个人工作绩效,还能通过各种问题的答案推出目前的工作对于个人是饱和、非饱和还是根本不适应。以此为依据,调动岗位,尽可能地让每个人到最适合发挥其才能的岗位。

由于追求“人尽其才”,很有可能走极端,出现小才大用的情况。小才大用确实实现了“人尽其才”,但即使“尽”了其才,也难以完成任务。大才小用的危害是浪费人才,小才大用的危害则是耽误工作,后者的危害更大。所以在追求人尽其才时,要避免走极端,正确衡量每个人的水平,合理安排工作。

 

2.兼顾平衡

人岗匹配是人员流动追求的目标,这是从微观出发,强调每个岗位和每个人相匹配。然而作为人力资源经理,还要从全局把握,兼顾平衡。

中国人推崇《周易》,阴阳互补就是《周易》的一个重要原则。《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安排人员流动时,亦要考虑阴阳调和,达到一种平衡。一个企业是一个大团体,一个工作组是一个小团体,任何一个团体都要考虑平衡发展。平衡的内涵很丰富,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从能力上讲,一个团队需要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需要管理能力强的人,合理安排任务,组织全体共同努力;需要专业技术强的人,解决各种技术问题;需要实干能力强的人,落实各项工作。根据工作组的特点,还可能需要具备其他能力的人,如演讲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如果整个团队具备的能力不平衡,很难想象他们如何完成任务。假设全是管理能力强的人在一起,遇到技术问题那将无能为力,也没有人去完成具体的工作。如果全是技术能力强的人在一起,或是全是实干能力强的人在一起,也一样无法完成任务。所以,不仅要考虑人岗匹配,还要考虑相关岗位上的人员分配是否在能力上保持均衡。

从性格上讲,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的人。需要思考敏锐的人,及时提出策略;需要热情洋溢的人,鼓舞全体努力工作;需要心思细腻的人,善于发现各种问题;需要大胆勇敢的人,勇于冒险;需要沉着冷静的人,能处理突发情况;需要善于交际的人,调和同事间的关系;需要埋头苦干的人,踏踏实实地工作……各种性格的人在一起,可以互补,避免群体走极端。全是大胆的人,容易犯错误;全是心细的人,容易互相猜疑;全是实干的人,容易瞎忙一通……总之,性格上互补,不但可以避免集体走入误区,还有利于提高团队绩效。

从年龄上讲,需要老中青配合。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青年人有工作的冲劲,中年人兼有二者的优点,却又略逊于二者。老中青配合不仅可以优势互补,还有利于培养接班人,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从性别上讲,需要男女搭配。男性和女性各有优点,而他们的很多优点又恰巧是对立的,如男性大胆女性谨慎、男性独立女性合群等等,这些优点正好可以互补。有研究证明,当一个全是男性的工作组中加入几名女成员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在全是女性的工作组中加入男性成员,也同样提高了工作绩效。从兴趣上讲,需要成员的兴趣多样化。有同样爱好的人,在很多问题上容易产生一致的看法,虽然有利于齐心协力工作,但是也容易将工作推向一个极端。并且,如果兴趣过于一致,容易互相影响,很可能进入痴迷状态。最后,不同兴趣的人在一起,还有助于扩大集体视野,相互启发。

一致性,有利于推进团队工作,但是过于一致,又容易走入极端。任何一个团队,在保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下,还要考虑多方面平衡。通过各方面的平衡,促进团队健康发展。作为人力资源部门,要总揽全局,为各岗位配备合适的人,同时兼顾岗位之间的平衡,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三)流动类别

组织内部的人员流动,可以归为三种类型:晋升、调动、降职。这是根据流动的方向划分,前两种流动在企业中经常出现,而后一种流动则较少使用。

 

1.晋升

晋升是普遍熟悉的流动方向,人们的职业生涯中一般都会经历晋升,即使没有经历过晋升的人,也曾热切的渴望过。说人们最熟悉晋升,不如说人们最关心晋升。

晋升意味着从原岗位上升到较高岗位。这种上升趋势又分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本部门内升职,另一种是跨部门升职。在本部门内升职,考虑到员工对本部门已非常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利于继续搞好工作。但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同事间过于熟悉,不利于树立威信,工作难安排。跨部门升职可以避免诸类问题,但是到一个新的环境,又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情况,最麻烦的是,可能在原先领域是专家,但在新领域却是门外汉,不利于主持工作。两种升职各有利弊,除了个人要克服新上任的困难外,人力资源部门也可发挥作用。首先,不是为了晋升而晋升,不能盲目地将人安排到较高岗位,要考虑这个人是否合适。通过各项考核表明,此人可以胜任该职位后,方能调动。在上任前,要为其做好准备工作,事先通知该部门的人,还可听取同事的意见。最重要的是,要帮助新领导树立威信。一方面可以让新同事了解他过去的工作成绩、办事风格,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各种文件强化其权力。

晋升意味着有更多的权力、有更高的薪水、有更重的责任,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到更高的职位工作,在物质上,有更好的办公条件,有更高的收入;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尊重,享有更多的权利,承担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员工来讲,晋升无疑是最好的嘉奖。由于员工的许多目标可以通过晋升实现,绝大多数员工把晋升当作最主要的工作目标,把一次次升职看作人生的一级级台阶。因此,晋升是企业的法宝,可以当成最大的奖励。

对于员工来讲,晋升是奖励;对于企业来讲,晋升是开发人才。当员工表现优秀,并且显示还有更多的潜能可开发时,企业便考虑让他到更高的岗位工作。岗位越高,责任越大,需要的工作能力也越强,那些原来没有显现出的潜能在强工作环境中,不由地被挖掘出来。通过晋升,企业可以开发出员工潜能。同相的职位,从内部提拔的成本比从外部招聘的低,并且内部人和企业彼此熟悉,省去不必要的磨擦。MilesSnow提出的A型系统(1984)、KerrSlocum提出的层级系统(1987)、SonnenfeldPeiperl提出的俱乐部型系统(1988)、DeleryDoty提出的内部系统(1996)均是指重视内部晋升的人力资源系统,这种人力资源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企业内形成职业发展通道。这类政策的优势很明显,鼓舞士气,用可见的职业发展吸引员工。

在较高职位往往比较在低职位获得更大的满足,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希望得到晋升,但是真正被提拔的人只是少数,这就引来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升这个人,而不是其他人?其实,这就是晋升标准问题。如果晋升标准明确、合理,并且得到有效执行,不但可以为企业选出优秀的人才,还能得到员工的认可。

越是职位高的人,对企业越重要。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孔伋,《中庸》,战国初年)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好政务,孔子告诉他,周文王和周武文的政令都写在木版竹简上,像他们有贤臣则政令得到实施,没有贤臣则政令失效。贤人施政可使政治迅速昌明,沃土植树可使树木迅速生长。企业中的贤臣就是各个管理者,如果他们称职,可以很好地发挥管理作用,企业就可持续壮大。因此,选拔出优秀的管理人,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命运。

晋升标准一般有四个方面:管理能力、思想品质、专业技能、身体素质。无论以前从事什么工作,晋升意味着将要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因此,晋升的标准中有一部分是用于评估管理能力。根据管理职位的高低,对于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高层管理者更强调决策能力,中层管理者更强调沟通能力,基层管理者更强调人际交往能力,根据职位高低,突出相对比较重要的标准。管理者具有较大的权力和责任,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除了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外,还应有吃苦耐劳、事实求是、公平公正、关心下属等等优良的品质。管理者不仅要有管理技能,还要具备具体工作的专业技能。虽然从事具体工作的机会比过去少,但是只有在深入了解具体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领导他人完成工作。同时,管理者有示范作用,当他对具体工作熟悉时,他的政策才会得到支持。最后,管理工作的压力大、任务重,需要比一般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精力,没有强健的身体,就无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

明确应该制定哪些标准后,需要将其制定成科学的可考评的标准,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最后,还要考虑如何使用这些标准。在用这些标准衡量候选人时,大多数甄选规划中介绍的方法都可使用,现在这些方法用于内部,应强调评价候选人过去工作。对于候选人过去的表现,一方面可以用客观的指标衡量他的工作绩效,比如解决了多少投诉、销售了多少产品、降低了多少成本……另一方面,一些难以客观衡量的标准,可以让其直接领导、同事和下属评价。因为候选人已在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他的真实工作表现和个人品质,已被认识,所以评估的结果基本与现实相符。

晋升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员流动通道,要做好把关工作。

 

2.调动

调动的含义比较广泛,此处的“调动”,是指内部人员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但是不指那些暂时性的流动。

之所以认为是水平流动,那是因为调动后职位层次相当或是工作内容相当或是薪酬相当,也就是说,在层级上没有上下变动。没有出现上下变动,说明该员工表现不是特别优秀也不是特别差,基本还是适合当前这个层级上的工作。每次调动会产生相应成本,本人和新的部门都要重新适应,还可能因潜在的不协调而影响正常工作。那为什么要出现这种不上不下的调动呢?需要产生时,就会导致相应行为出现,调动也是因为需要。需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需要,一类是个人需要。

企业需要产生的变动,基本属于人员结构调整。当企业认为该部门的人员过于冗杂时,就会分流富余人员。可能是由于工作效率提高,也可能是由于此部门的作用正在减弱,原先的员工数量变得过多,不但每个人的工作量不满,还会相互影响。此时,必须将多余的人员分到其他人员紧缺部门。一般留下的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人,而分出去的则是可以被替代的。当企业发现某个部门特别缺人时,也会从人员较多的部门抽调员工填补空缺。缺人可能是部门逐渐壮大引起,也可能是人员流失而没有及时补充造成。被调到新部门的员工,要么是在原部门不太重要,要么是其才干比较适合新工作。当企业正在组建新部门时,会优先安排一部分现有员工。新部门的成立会受到高度重视,它的出现正是因为发现了有存在的必要性。随着业务发展,企业可能想开发新产品,可能想到新地区扩展,发现需要新的职能部门,就会组建新的部门,甚至是新的公司。新部门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调动一批有这方面才能的人来肩负重任,所以被调动的人员往往是比较优秀的员工。当然,成立新部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企业发现有一批人显得多余,但是又面临裁员的压力,便成立一个不太重要的部门,来安排多余人员。

个人需要发生的变动,如果不是个人要求强烈、理由充分,一般较难实现。当员工认为自己更适合另一份工作时,便会申请调动。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自己,也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决策永远正确。最初选择岗位时, 员工可能认为自己非常适合这份职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明显的表现是工作成绩不理想,严重的表现是工作影响了个人的情绪和生活,这时就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并不适合现在的工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特别容易出现在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身上,主要原因是对工作和自己都不太了解。这时提出调换工作,并不是对自己的否定,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途径,所以及早更换岗位,将有利于个人发展。当员工所处的人际关系紧张时,调换岗位能及时缓和工作气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习惯和信仰,不可能指望别人都能认同和理解,甚至可能还会遇到特别反感的人。如果在自己工作的小群体中不幸碰到了这样的人,让自己改变很困难,让别人接受也不可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冲突。小则是互相心情不愉快,大则将矛盾转向工作。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双方改变均无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其中一方调到另一个工作组。双方个性差异太大容易造成关系紧张,但有一种人,他的存在就是制造紧张。这种人喜欢打听别人的隐私,喜欢说长道短,喜欢调拨离间,看到别人亲密就生气,见到他人斗争就高兴。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其离开,如果不便辞退,那就安排在与人打交道少的环境中工作。当员工工作与家庭相冲突时,员工也不得不申请调动。可能是家人不满意员工的作息时间,也可能是家人要搬迁到其它城市,还可能是家人根本不喜欢员工的这份工作。安居才能乐业,必须理顺员工与家庭的关系,员工才能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工作。所以,调换岗位也要考虑家庭原因。

企业在调动岗位时,首先考虑企业的需要,一切工作均是为企业发展服务。其次,必须考虑个人需要,只有当个人需要与企业需要一致时,调动才具有积极意义。

每次调动工作,均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企业应该事先考虑周全。一方面,调进人员会对新部门产生影响。首先,调进的人是不是部门需要的人。企业的每个岗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不是可有可无的虚岗,所以在每个岗位上的人都必须能够完成相应工作。调进一个人,要么是填补新产生的空缺,要么是增设一个必要的岗位,总之,这个人的工作必须是部门需要。同时,还要明确调来的人员能否完成这份工作。部门不可能了解新来人员的具体情况,必须由人力资源部门把关,根据工作性质,调配合适的人员。为确保调动的人合格,仍然要对此人进行一系列的考核,并给予正确的评价。其次,调进的人会对部门产生影响。只要增加一个人,原先的工作流程、任务分配都要调整,这种调整是否合理,不但会影响工作的开展,还会影响原先职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新来人员由于对周边的环境不了解,他的思维模式、工作作风均不受固定模式影响,可能会为部门带来一场小小的变革。同时,原来职员的内心也会发生变化,相互关系有所变动,人与人之间产生影响。部门领导可以把引入新人当成一次契机,引导整个部门向期望的方向变化。最后,引入新人要产生相应成本。为新进人员支付的最大成本是要培养新人。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直到成为真正合格的职员,都要付出成本。而且,最初不熟悉工作,还可能出现工作失误,这也是一项培养成本。

另一方面,调出员工也会对原在部门产生影响。调出员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该员工的工作显得多余,或是可以由其他员工共同分担。随着经营业务的发展,有些工作可能变得不太重要,没有必要由专人负责。这时,可以考虑分解这个岗位上的工作,没有必要的工作省去,一些还必须存在的工作则可以将其分给其他员工。第二种情况,该员工不适合这份工作,找到更好的替代者。原来的员工可能工作能力差,或是个性不合,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就要考虑将其换掉。人力资源有竞争性,当有更好的人选时,原先的员工就有可能被调走。对部门而言,这种调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种情况,该员工某方面的工作能力很强,被推荐到其他部门工作。可能其他部门更需要这个员工,不得不将其调走,使其岗位出现空缺。对于这种空缺,部门很被动,没有事先准备。当务之急,是找到可以补充这个岗位的人员。如果没有储备人才,这种调动将有碍部门运转。

水平流动不同于上下调动,没有奖励或惩罚的意味,主要由企业需要和个人需要决定。同时,发生水平调动前,要考虑到对员工原在部门和新到部门会产生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应对,从而使调动工作顺利进行。

 

3.降职

降职是从原先岗位调到较低的岗位。在内部人员流动中,降职出现得最少,也是最难执行的流动。

岗位变动中,往往是易升难降。升迁被看作对工作成绩的嘉奖,甚至工作时间长了,晋升也成了一种必然,是很容易被接受的一个事实。但是如果听说某人被降职,第一反映是他一定犯了严重的错误,因为一般错误可以通过批评、扣薪等解决。在众人的眼中,降职必须有过硬的理由。对于被降职者而言,则是重大的打击。人有一种特性,当拥有某种东西后,就认定这种东西是自己本该具有的,一旦突然消失,就难以接受。职位也是一样,当拥有后再撤消,心理上会有严重的失落感。因此,职位一般是只升不降,企业也尽量的不以降职作为惩罚。

降职的困难很多,企业也不愿使用,但是降职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首先,作为企业,有奖必有惩,如果只奖不惩,则制度不健全。奖励可以激发人们更大的工作热情,但是不能惩罚人们的工作失误。如果员工不求上进,不想通过努力获得更大的收获,没有惩罚制度的企业对他就没有一点办法。惩罚的作用是杜绝后进行为,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B.F.Skinner)提出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和控制,可以通过正强化鼓励正确行为,通过负强化抑制错误行为。企业负强化的方式很多,有间接批评、当面批评、公开批评、警告、记过、罚款、减薪、降职、开除等。作为惩罚体系,没有降职则显得不完善。其次,降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当员工犯了比较大的错误时,开除显得可惜,而其它的惩罚手段又显得过轻,可以对其降职。评价错误不仅是因为其危害较大,还应考虑这种错误是不是说明该员工不太称职。如果让一个不称职的员工继续留在原先的岗位工作,他很可能还会犯下更大的错误。为了杜绝错误的再度发生,趁早让他离开这个岗位,是明智之举。因此,降职是一条必要的流动途径,可以警示员工,还可避免更大的损失。

在采取降职手段时,企业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首先,这个政策必须服众。如果企业没有特别的理由让某人降职,会令其他人不理解。人们都有广泛的同情心,认为企业是强者,员工是弱者,企业没有足够的理由惩罚员工,会激起人们的“义愤”。特别是中国人,一贯认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突然严罚一个基本合格的员工,会替其鸣不平。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人人自危,担心自己也会突如其来遭遇类似命运。所以,企业不但要有降职的理由,还应该通告员工,既让员工心中有数,又起到警示作用。其次,要做好被降职者的思想工作。曾经拥有,突然失去,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曾经的下属变成同事,相处起来难免尴尬。朋友、亲人产生质疑,影响了平日生活。刚刚被降职时,极不适应,内心有创伤。此时,很可能对工作失去信心,变得颓废。企业要理解员工的变化,和他进行沟通,让他明白降职是一种必要的惩罚措施,但并不意味着对他本人否定。鼓励员工继续努力,将来还有更多晋升的机会。

降职是必要的处罚手段,但是不要轻易使用。如果企业一旦使用,要做好相应工作,尽可能降低降职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短期流动

短期流动是指,根据某种特殊需要,安排员工到其它岗位暂时工作一段时间,这种流动并非认为员工更适合新的岗位。称为短期流动,是因为员工只是到新的岗位工作一段时间,而并不是决定他就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工作。短期流动都有特定的目的,根据目的不同,可将短期流动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培养为目的的流动

有的短期流动是以培养员工为目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其他工作存在着某种联系,如果不了解其他工作是什么样,那就很难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工作。通过到其他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可以了解别人的工作是什么,从其他角度分析问题,有利于改进本职工作。轮换工作,可以培养员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固定的岗位上工作,只能接触到与之有关的事物,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即使员工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却不了解除此以外的工作。通过工作轮换,可以培养员工的多种技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在员工正式接手一项工作前,可以让他先到该岗位或是与之有关的岗位锻炼,培养他的工作能力。到正式上任时,员工已得到了足够的训练,可以熟练地完成任务。

由于这种流动是以培养为目的,应该将员工安排到能够提高相关工作能力的岗位上。在这段工作期间内,不应以工作绩效为主,而应关心员工是否掌握相关技能。如果一味追求绩效,会误导员工关心结果,而忽视过程。此时,应该引导员工学习,掌握该岗位上的技能。并且让他的同事和领导明白换岗的目的是培养,要耐心地帮助他学习技能、了解工作。同事和领导的角色是老师,负责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培养环节,如果是经常重复性地发生,那应该制定相关的程序和制度,使培养过程有法可依,避免轮换期结束一无所获。

 

(二)以考察为目的的流动

有的短期流动是以考察员工为目的,考察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般而言,上司总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员工,一方面间接说明自己管理效果好,一方面担心不利的评价会影响今后合作。为了能够客观地评价员工,可能会安排员工到其他管理者那工作一段时间,通过临时管理者的评价来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员工。

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就是在提拔员工前,先让他到其它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以考察他的工作能力。英国大师劳伦斯·J·彼得提出了彼得原理,认为人们工作逐渐从“表现平平”到“超越职务需要”,从而获得提升,直到有一天提升到某个职位后,能力不能再得到提高,最终自己的能力处于这个职务要求的水平以下。也就是彼得发现了“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逮的层次”。为了避免将员工提拔到他能力不及的岗位,可以让他临时担当这个职务,看他是否称职。如果他能顺利完成工作,就可在临时期结束后,让他正式上任。或者让他先担任助理职务,通过领导对他的密切观察,再决定是否可以提拔。还可以把候选人安排到其他几个部门工作一段时间,由几个部门的管理者共同考察,再商议是否可以提升到更高的职位。职位好升不好降,所以提拔一个人前要慎重考虑,最好通过临时换岗的方法给予考察。

这种流动的目的是考察,临时岗位的领导和同事有观察的义务,通过他在工作中的行为和态度,给予客观评价。这种流动也不亦强调工作绩效,而是要给候选人较多的自由,看他如何表现。事先要让考察者明白他有考察的责任,但是最好不要让被考察者意识到他正被别人观察。

 

(三)以监督为目的的流动

有的短期流动是以监督为目的,这种监督可以是随机安排,也可以作为一项流动制度固定。

虽然企业希望一切活动都在监控之下,但这并是不现实。庞大的企业,会有许多漏洞,如果不亲自从事工作,很难发现这些漏洞。重庆某国际超市刚刚开始营业时,屡屡发现商品缺少,主管怀疑是顾客偷盗,却治理无效。有学生到超市中做临时搬运工,发现缺少商品均是搬运工所为,这些搬运工不但知道避开所有的监视器偷吃食品,还知道将吃剩的食品丢在哪条通道会被马上扫掉而销毁证据。后来这名学生将各种漏洞告诉了主管,这类情况才有所改善。如果没有人亲自从事这份工作,很多内密无从知晓。同样,企业要深入了解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安排人员到这个岗位工作一段时间。

长期在一起工作的人很容易形成联盟,当相互熟悉后,会为共同利益联手舞弊。如果把一项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打通,他们联手将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临时安排进去的人,只能看到工作表象,无法探知他们的同盟协议。要形成一个私下联盟也并不容易,必须相互非常信任,而且利益一致。因此,攻破私下联盟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换岗。由于岗位上的人过一段时间要换,无法形成固定联盟,就可防止隐患。每次换岗的员工间,有监督的义务。

随机安排人员的目的是监督工作,不能让其他人知道派他来的目的,否则会制造假象,使监督失效。除了让监督人员知道其任务外,不可让其他人意识到,所以最好不要告知此部门的人,调来的人只是临时流动。表面上,要对短期流动人员一视同仁,事实上,并不关心他的工作绩效,而是要他借机深入了解情况。当形成流动制度时,要尽可能地维持工作的稳定性,避免工作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同时应注意,这种流动会不会形成新的联盟,比如形成更广泛的联盟,或是几个人规律性合作的联盟。

 

(四)以应急为目的的流动

有的短期流动是以应急为目的,是为了填补临时的空缺职位。不管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如何完善,企业难免会遇到职位突然空缺的情况,因为有些因素是企业无法预测的。临时空缺不在企业的计划之内,一般是不正常的流动。最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员工暂时离职,身体原因、家庭原因等个人原因会导致员工暂时不在岗,出差、临时借调等工作原因也会让员工暂时离开原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员工不久后会回到岗位,离开前做好交接工作,回来时可以很快上手,所以对企业的压力不大。离开的时间一般比较明确,企业可以找这段时间比较空闲的职员接替,当然,这个职员至少应有完成这项工作的基本能力。

如果上一种情况还可以有所准备,那下面的情况往往会令企业措手不及。员工突然辞职。由于对跳槽没有把握,事先不会告诉企业,害怕影响现有的工作。这种心理普遍存在,谁都害怕“赔了夫人又折兵”、“偷鸡不成反折一把米”,不小心落个两头落空,无职无业。那些职业道德较差的员工就会不辞而别,令企业很被动。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应留心那些忠诚度不高的员工,并且储备少许人员用于临时补缺。还有一种完全突发的情况,不可抗拒的因素让员工离职,比如工伤事故。这类情况防不胜防,企业难以事先预料,唯有在平日储备人才,以备急需。

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外界原因,企业必须尽快地组建工作组,安排相关人员。有关内容,将在第五章、二、(五)中介绍。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其结果均是突然产生岗位空缺,企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人员临时补充。对于员工还会回来的空缺,可以让工作相近的同事们暂时分担,也可以让工作相对较闲的员工暂时接替。因此,在安排工作方面,可以故意让一些岗位的工作处于非饱和状态,当出现临时空缺时,这些岗位的员工可多承担一些工作。对于员工不会回来的空缺,可以让储备人员接替工作,或是招聘临时工,或是从过去的招聘档案中选出较合适的人员。因此,在人员安排方面时,可以储备少许人员,也可以与企业外部的一些人员保持联系,当职位突然空缺时,可让他们接替工作,如果工作表现合格,还可直接让他们继续留在此岗位。

 

(五)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流动

有的短期流动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这项任务属于临时任务,所以所有成员都是临时加入。临时任务的出现,可能是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也可能是企业自身需要而形成。

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的临时任务,有多种情况。根据时间的紧迫性,对时间要求高的临时任务,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安排人员,这种情况产生的流动也属于“以应急为目的的流动”;对时间要求不太高的临时任务,不需要太急地调配人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安排哪些人员更为合适。对时间要求高的临时任务,对时间敏感,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可以工作的人员。比如接到一笔要求很快送到的大订单,需要尽快生产出大量产品;比如某系列产品出现问题,要尽快执行招回工作;比如某分厂遇到火灾,立刻实行降低损失的对策……由于需要尽快组建工作组,大量从内部各部门抽调人员,只要原先工作不是很紧急的员工,可以考虑暂时借用。对时间要求不高的临时任务,对人员敏感,不在于多快组建工作组,而关心工作组成员是否合适。比如有一个大项目正在招标,企业要组建一个工作组前去参加,此时不需要立刻找到可以暂时放下手上工作的人,而是要找到对这个项目各方面较熟悉的专家。只要时间允许,企业都会尽可能地安排合适人员组建工作组,保证工作组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如果是企业自身需要形成的临时任务,对时间的要求会更低。比如企业要研发一个新产品,不只需要技术专家参加,还要一些生产工人、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财会人员、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从各方面提出建议;比如企业要进行一项改革,需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除了有核心工作人员外,还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员工参与……对于这类临时任务,应先考虑哪些人参加工作组最合适,再考虑参加工作组会对这些人的工作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安排他们的工作,是否需要找其他人暂时接替他们现在的工作。对时间的要求更低,有充裕的时间挑选人员,并且有充裕的时间安排临时空缺的岗位。

完成一项任务可能需要的人较多,可以从内部抽调的人员有限,此时可以从外部招聘一些临时工。等任务完成后,内部人员回到各自岗位,外部人员的雇佣关系也随之结束。如果这项任务逐渐变成一个长期任务,那就要考虑从这些人中挑选一批人作为长期工作者。

 

(六)以相互了解为目的的流动

有的短期流动是以相互了解为目的。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合作才能顺利运转。部门之间时有矛盾,员工之间也时有冲突,而事实上,很多矛盾和冲突完全可以避免,之所以发生,主要源于相互不了解。

虽然同属于一个企业,但由于部门之间相互不了解,均以各自的利益为重,导致常有部门摩擦发生。售后服务部门责怪销售部门承诺不现实,销售部门责怪研发部门开发的产品不适应市场,研发部门责怪财务部门投入的资金不够……像这种相互责怪的问题普遍存在,主要是因为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不了解,不会换位思考。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让部门之间的人员互相换岗一段时间,就能理解其他部门的苦衷,考虑问题时不再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同时,互换岗位有利于发现问题、相互启发。仍看此例,如果后一部门派人到前一部门工作一段时间,问题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财务部门了解研发耗资大,下次多拨一些资金;研发部门了解市场有哪些需求,回来按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销售部门了解产品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下回销售时谨慎承诺。通过互换岗位,不但可以消除相互责备,还能相互促进。

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不理解会造成矛盾。每个人熟悉自己的岗位,知道自己岗位上存在哪些困难,但是由于不了解别人的工作,很容易漠视别人的困难。在自己眼中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在别人那里可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不理解,就会产生各种矛盾。比如办公室的职员常常责怪秘书经常开会不事先通知,如果让他们自己当半天秘书就能理解,老板工作很忙,是抽空开临时会议,秘书也无法事先知道。如果能够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员工很容易相互理解。而且,换岗可能会与其他同事发生工作关系,这也是相互了解的好机会。通过换岗,可以让更多的人相互了解,有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无论是部门之间,还是员工之间,越是相互了解,越有利于合作。换岗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培养换位思考意识,有利于员工团结合作。

 

(七)以丰富工作为目的的流动

有的短期流动是以丰富工作为目的。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阐述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有利于劳动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对象上。他的理论符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广泛认可,从此,工业生产向专业分工发展。但是过细的分工,却是有害的。

人不是机器,长期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会觉得枯燥乏味,导致工作热情减退。简单的重复性工作还会有损人的心理健康,反而使工作绩效下降。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过分强调反而适得其反。适当的分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过分的分工则会降低工作效率。虽然设置岗位时有所考虑,但是有些岗位又不宜涉及太多的工作内容。这时,可以通过工作轮换解决。给员工机会,让他到其他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这样可以丰富员工的职业生活。不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兴趣,还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

这种短期流动仅仅是为了丰富工作,所以一般是平级交换岗位。但是在轮换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种轮换会不会影响到正常工作,如果影响了工作的联贯性,那就不能将其交换。

 

无论短期流动的目的是什么,短期流动都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要防止员工在临时岗位上不尽责;第二,要避免短期流动影响正常工作;第三,要考虑短期流动带来的相应成本。

企业应以长期流动规划为主,以短期流动规划为辅,相互配合,组织好企业内部人员流动。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春站 c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