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罗振宇讲师,罗振宇联系方式,罗振宇培训师-【讲师网】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罗振宇:吴晓波卖酒和罗振宇卖书有什么不同
2016-01-20 19780

吴老师说到做到。1年前和他对谈时,他就提到要卖一款叫“吴酒”的杨梅酒,采用他老家的古法来酿造。今天,吴酒真的上线了。我已下了一单。
吴卖“吴酒”和罗振宇卖书、卖月饼当然有很大不同。1年来,吴在探索自媒体的各种套利模式,但前提没变:媒体人格化是套利的前提,所以,不管是书友会、线下课以及今天的吴酒,都是紧紧围绕吴这个人展来。
而罗辑思维是推荐人方式,以自己的审美品味为其它产品在粉丝面前背书。在这方面,我认为罗辑思维的人格化不如前者——罗辑思维的商城货架上有各种各样的商品,这和明星用自己的名字开餐馆、开门店(而不是亲自下厨)有很大差别吗?
以下是去年时与吴晓波对谈的文稿,收录于我的新书的附录-弄潮儿部分。全部书稿本周一已交付出版编辑,据说到9月才能见到它……你们有催产剂之类的东东么?
[吴晓波对谈录]自媒体的套利模式
访谈时间:2014年6月27日
访谈对象:吴晓波财经作家、出版人、“吴晓波频道”创始人
在2014年6月,“吴晓波频道”上线50天的时候,我有机会和这位中国最知名的财经写作者、自媒体领域的“新人”对谈了一次。一年来,“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的订阅人数超过70万,与爱奇艺合作的同名视频播放量超过1亿。这是一场令人瞩目的试验,它一直在努力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内容生产者和媒体,如何在这个在线信息时代建立新的套利模式?
言之成功为时尚早。许多探索还在进行中,比如书友会、咖啡馆联盟、线下课、金融产品直接销售。吴的书友会从2014年6月开始发起,到2015年5月在全国各地已经有80多个“分舵”;在深圳、上海举办的以“复盘”、“转型”为主题的大型公开课热闹非凡,吸引了数千人购票参加;与汇丰银行合作,发起了一个与吴晓波“PK财商”的虚拟游戏竞赛,全真模拟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配置。
甚至,包括一款叫“吴酒”的杨梅酒。1999年,他用50万租下千岛湖的一个半岛,在岛上种满杨梅树。今天,这款以吴晓波名字命名的、加持了他的人品保证、带有强烈人格化色彩的杨梅酒正式上线开卖。
吴想明白了重要一点:媒体人格化是建立套利模式的前提。这也就是形成风格化品牌的重要性,它能够与受众和企业品牌形成“神呼应”——大胆想象:未来,“吴晓波”这个名字是否就是最有价值的IP(知识产权)?
对谈要点如下:
l 未来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一定是一个特别精准化的获取。
l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是非线性的了,其实不依赖于任何平台,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新闻门户已经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
l 专业性仍然是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者唯一的生存方式,越专业越好。
l 从商业角度来讲,视频的商业承载能力强,而文字本身的直接套现能力是比较弱的。
l 我会卖人格化的、跟我有关的产品,其实这部分的商业还是围绕着一个人和一个知识点展开。
专业性仍然是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者唯一的生存方式
问:为什么选择做视频?
答:我们看到,中国现在排在前20里的APP客户端里面,视频占到了7个;而在中国手机消费者使用的APP里面,排在前10位的使用时长最长的,就有视频。我看到这两个数据,觉得这应该是在信息传播领域里面覆盖人数和使用时长增长最快的产品,所以决定做自媒体的时候,选择做一个周播的在线视频。
一开始我也挺担心效果,因为大家也看到了,在视频平台上,大量是电视剧和娱乐类的节目,很严肃的财经类视频放在里面会不会是蛮奇怪的一件事?但是我觉得,未来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一定是一个特别精准化的获取,如果用视频和公众号的方式能够完成的话,我认为所谓的自媒体的生态就会形成。
上线一个月的时候,公众号粉丝过了10万,然后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用户是从哪里知道吴晓波频道的?有5200多位用户参与调查,数据显示,34%是来自于爱奇艺视频,26%是来自于微信朋友圈,16%是来自于新浪微博,还有25%是其他各式各样的渠道。结论就是,即使是非常严肃的这样的财经产品,在视频里面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力和忠实的粉丝也蛮多的。
问:出镜的感觉如何?
答:其实我不享受这样的东西。
问:您对自己的定位现在还是一个写文字的人?
答:对。我既没有转型也没有转行,我就是一个财经的写作者,无非是原来的平台不对了。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是非线性的了,其实不依赖于任何平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新闻门户已经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像我们这些内容生产者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找到读者——其实是一个寻找读者的过程。之所以要做视频,是因为就像那个数据调查显示的,34%的公众号用户来自于视频,说明10万读者里有3万4千人是来看视频的。
所以我认为写文章的人有一个大的错觉,认为第一个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专业精神被冲击掉了,好像谁都可以写东西,是个人都能够发微博。第二个错觉是所有的阅读学习都已经被碎片化了。但我做公号到今天,我认为这两个观点完全是错的。
专业性仍然是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者唯一的生存方式,越专业越好。第二个,长篇阅读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现在的问题仅仅在于市场没有形成这类内容的套现模型,一般自媒体人是玩不起的。赚钱我认为从来都是一个结果——最容易的事情就是赚钱,最难的事情还是做一个喜欢的有专业性的事情。
现在传统媒体最麻烦的是,大家现在开始对专业精神产生怀疑了,精英的表达平台塌掉了。
问:但问题是,中国能有几个吴晓波?您与平台进行合作时更有议价能力,但大多数自媒体不具备。
答:会有,各个领域都会有。现在无非是在大规模的从传统到新媒体的迁移过程中,远处那块是丰肥的草原还是沼泽地根本看不清楚,你敢不敢走进去的问题。
但我现在仍不认为我在做一个特别革命的新媒体事件。
问:那么它“旧”在哪儿?
答:我认为我做的就是一个旧东西,我无非就是一个传统的那么多年来的财经观察者,在整个媒体业态发生变化以后,我选择了新的一种媒体业态。原来我给报纸写文章,后来我给网站(FT中文网)写文章,早期我也不是很习惯,后来就习惯了。给报纸写文章的时候下面是没有跟帖的,网站有了,无非就是这点区别。现在又进化到第三步,能够有互动,无非是多媒体化了。
我认为自媒体出现了五个特点、五个特征。其一,产品驱动原理不变,好内容和好表达仍是硬道理。其二,传播呈现非线性特征,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大的媒体死掉了。其三,内容产品化成为必然。其四,增值兑付模式多元化。其五是核心粉丝价值凸显,在有效的、半封闭的互动环境中,会出现“秘密语言”、社群特征甚至独有的仪式,百分之一的核心粉丝将构成自媒体社区的传播和引爆力量,经典意义上的“大众媒体”消失了,小众或精众化成为新常态。
我认为,第一,专业精神仍然存在着,第二,沉静式阅读仍然存在着,我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被碎片化。就是这两点,你想其实就是传统媒体得以安身立命的所在。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更具有实验性,我的实验性还是来自于媒体人本身的关系。
媒体人格化是套利模式建立的前提
问:吴晓波频道上线有一段时间了,未来您觉得自媒体的套现模式在哪里?
答: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大的生意,自媒体不是一个特别大的生意。我到现在没有想到特别好的一个套利方式。
只不过,视频能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传播问题,就是视频的传播能力、穿透力比文字要大很多,我自己做过我自己知道。第二是,从商业角度来讲,视频的商业承载能力强,直接变现能力非常强。
文字本身的直接套现能力是比较弱的,其实未来是靠二轮套现。因为你只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会员制,就是前项收费和后项收费,前项收费就是会员制收费,后项收费包括广告内嵌、栏目冠名、打赏等几种方式。
但如果直接让内容变成付费软文,这是我绝对不愿意干的事。我估计未来很多自媒体愿意干这个事,变成打手,打手就是后项收费。另外就是线下收入部分,这个跟每个人的能力和方向有关。比如财经类有很多种线下方式,第一是承接咨询项目;第二是销售销售理财产品或者销售相关的财务产品;第三是培训
还有一个完全不可靠的是流量分成,那就是骗人的东西。视频的流量分成和文本的流量分成都是不可靠的,都不能养活你,基本上跟稿费差不多,不是一个能够持续的利润来源。从历史上来讲,自有报纸以来,文本赢利能力就一直不高。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作家都需要被供养?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到后来出现了分类,比如说你写小说赚不了钱,但是编剧就很赚钱,形成商业链,处在一个高获利性行业中,那你的文本价值就会提高。
时代变化以后,每一个专业的套利模式会有变化,所以我觉得做自媒体最终要想清楚的是套利模式。如果很不清晰的话,其实会很辛苦,就需要被供养。
问:我看“吴晓波频道”的产品形态,能看到未来可以有多种商业变现的模式。
答:未来会产生一些新的盈利模式。比如说我现在有一个布袋卡通形象“巴九灵”,它的衍生产品那就不知道它有多大了,我未来可能会有“巴九灵”商店,从它的T恤、手机壳开始。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巴九灵”有可能变成独立的一个主持人。
它能够被人格化。
问:而且它是非常容易产品化的东西,就像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那样,一部电影的总收入只有1/4来自于票房,大部分来自于知识产权开发、品牌授权等等。但中国电影的问题却是90%来自于票房。
答:所以,现在我们的盈利模式是传统的还是非传统的还说不清楚。至少一年之内,我不会卖第三方的东西,但是我会卖衍生产品,比如可能会卖我的杨梅酒,叫“吴酒”。我会卖人格化的、跟我有关的产品,包括我会卖线下课。其实这部分的商业还是围绕着一个人和一个知识点展开。
问:这是真正的媒体人格化的一个实现。最近我也在思考,媒体未来的价值是什么?我觉得媒体去是传播的价值,所以它才需要高质量的内容、获取大量的读者然后得到广告;我觉得未来媒体的价值在于你所代表那群独特和精准的读者是谁,以及它是多大的一群人。这个价值会更大。
答:这个我同意你讲的。比如说未来有一些媒体能够转过来,形成人格特征。但大部分传统媒体怎么转?没法转。我认为全中国现在所有在转型的报纸杂志,99.9%会死掉,不用转,现在直接可以挂掉。因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完全不一样,未来一定不是过去的逻辑,再怎么转都没有用。未来所有的信息流是非线性的。还有媒体说我要建一个平台,我想说这是不可能的。到非线性以后,平台也瓦解掉了,所以它以平台的方式来转型也没有可能性,已经不需要这样的平台了。故事已经结束了。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春站 c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