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诚,心诚讲师,心诚联系方式,心诚培训师-【讲师网】
青少年素质教育及家庭教育导师
49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心诚:主管必看的用人哲学
2016-01-20 42656
主管很容易当,只要你当部属时讨厌老板做的事,当了主管就不要这样做,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但是,为什么主管常常做一些令部属讨厌的事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管很容易当,只要你当部属时讨厌老板做的事,当了主管就不要这样做,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但是,为什么主管常常做一些令部属讨厌的事呢?

年轻的时候,看到老板随心所欲地奖赏,经常赏识一些能力不高却很会溜须拍马的人,让自认为努力工作的我感到非常受挫;也看到一些漂亮的小女生,受到老板特别的关爱,这也让我看到人性的弱点,难以拒绝美丽的诱惑;跟同行相比,当时我所服务的公司,人治,工作混乱,员工内部互相斗争。我常想,这样的公司能红多久?而老板因谬赏而导致低效率,以至整体的绩效欠佳,让大多数员工都处在怨恨不平中这些事,都汇集成一个念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不要犯这些错误。因此,当我后来成为主管、老板时,我努力避免这些问题,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揣摩部属的心态,不要做他们不喜欢的事,这是居上位者必备的修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主管和老板都做不到呢?

当上主管,也当上创业者(老板)之后,我发觉其中的奥妙。基本上,员工与老板,部属与主管之间,有许多事情是冲突的。对老板有利,就对员工不利;对主管有利,就对部属不利。例如薪资、福利等,员工高兴,老板不利;部属高兴,主管绩效可能就不佳。这种事情处理多了,老板、主管很自然就忘了要从员工、部属的角度想问题。

当然还有一种状况,也会使主管不能尊重员工的想法:当部属与主管意见不一致时,而又兹事体大,成败之间,后果严重,这时候没有一位老板会把决策权下放给部属,因为居上位者要负成败责任,结果当然就是官大学问大,居上位者做决策,顾不了部属是否喜欢、高兴了。

因此,尽管我从当主管初始就下定决心,要己所不欲勿施于部属,但经过前述这些情境的迷惑之后,也很容易成为一个与部属为难、为敌的主管,无怪乎天下笨主管实在太多了。

根据这些经验,我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管守则。

好主管的工作守则

    这些守则都是耳熟能详的通则,例如:公平、公开、赏罚分明、信任、授权、有肩膀、扛得住、重承诺、讲信用其实这些都是一个主管、老板该做到的事,我只是尽力做到好主管罢了。

另外比较难的是:回馈、分享等与利益分配有关,会涉及上下之间冲突的事。这件事是老板的为难,不是主管的为难,因为主管也是员工。

每个老板都知道,要回馈员工、分享利益,但大多数做不到,这件事除了外在的制度与政府的规范外,老板自己很难透过学习学会,气度与胸襟是与生俱来的,苛刻对待员工是老板的天性,遇到大方的老板要感谢,员工能期待的是老板不要把获利无限上纲,留一点余地给员工,那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不能用的三种人

    物以类聚,什么样的主管用什么样的人。

我的个性急如星火,剑及履及,因此我最害怕慢的人,从慢到笨、到懒,我得到用人三不原则:笨、慢、懒,但事实上真正的凶手只有

在我长期的工作经历中,我最怕遇到三种人:笨、慢、懒,这三种人被我列为三不用,因为团队中只要有这三种人,轻则延缓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重则损害组织整体的工作成果。如果有这三种人存在,要不就改变他们,要不就赶走他们。

 

第一种人 “笨”,是情节最轻的,这种人最明显的表现是:被动,你交代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且通常是用最低的标准来完成。刚开始我还不敢把这种人列为不能用的范围,因为人有贤愚,智商有高低,我们怎能嫌弃智商较低的人呢?

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种人通常不是真的笨,他们在其他很多地方是聪明的,只有在工作上笨,或者应该说是装笨,因为聪明的工作者是自找麻烦,在组织中会越来越忙。

这种人的,是因为不肯花心思在工作上,不具备研究精神,不想把事情做好,最后因为态度的消极而变成主管眼中的笨蛋

第二种人 “慢”,表面的问题也很轻微,因为他做事往往慢一拍,通常无法按照主管的期待完成任务。刚开始我也一样,有人急如星火,有人慢慢而来。更何况,还有一种正面的解释,那就是慢工出细活忙中会有错,凡事经仔细思考之后,才能一步步稳当地把事情做好。我眼中的人通常会用这种理由来告诉我:不应急、不能急,要慢慢来!

但长期下来,我终于能分辨:是因深思熟虑而慢,还是本质上习惯性的慢。深思熟虑的人,必要的时候节奏是可以快的,而习惯性的慢,是无可救药的拖延,往往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习惯性的慢,就不是我能忍受的。

 

至于第三种人 “懒”,则是毫无争议不可用的人,这种人最明显的特征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基本上是不做事的人。而一旦被逼一定要做事,他们通常会用最低的标准来完成。而且最严重的是:他们会尽其可能简化工作方法,简化工作流程,甚至不惜牺牲质量,目的只有一个要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减轻自己的付出。

只是这种人的表征,发现其实所有的问题来自其他内心的工作态度的不正确,想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工作成果。这些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人,当然是我绝对不能忍受的人。

当我仔细分辨出这三种人之后,发现其实这三种人根本是一种人,所有的根源都是。第一种,其实是因为懒,所以不肯多想、不肯多学,所以长期下来就变成什么都不会的人,所以笨。第二种,其实也是因为,所以任何事快不起来,只不过拿深思熟虑来搪塞而已。

远离笨、慢、懒,变成我挑选部属的重要原则,只不过这三项通常在面试时看不出来,只有等待时间印证,要仔细分辨才能体会!

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雷霆手段与菩萨心肠,其实是同一件事,都是基于对员工、部属的肯定与认同,要培养他们,要训练他们。二者更是一体的两面:因为有菩萨心肠,所以雷霆手段有道理,就好像是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的管教;因为有雷霆手段,部属才能成就一身好本事,你的爱惜、你的菩萨心肠才值得,你才不是滥好人。

曾经有一位经验丰富、才气纵横的主管,通过介绍,向我当面表示,知道我在传媒界的经历,很期待能和我一起工作,希望学一些不一样的本事。

我受宠若惊,因为他过去的资历,可谓战绩彪炳,服务过的公司都是我认同的好公司,而且确有一些成果是我早已熟知的。可是我仔细查询,却发现他每一段的工作时间都不长,在面谈后更是发觉,每一个与他共事的老板都对他很好、赏识有加,但最后他仍然离开,而对离开的原因,又语焉不详。

我决定给他一份职位高、待遇高,一旦用错了损失也小的工作。我成立了一个新单位,他是最高主管,对工作成果负完全责任,但整个部门只有他一人。我为他设定了很高的工作目标猎杀畅销书,他一个人从找书、编书到上市营销,一手包办。

他这样工作了近两年,非常辛苦,但这两年确实也为公司创造了不错的成绩,这也是我和他共事的最美好的时光。

这个例子,当然是少数的特例,因为他是我认定的带师学艺,看起来已经武功高强,我没办法放到既有的团队慢慢观察、训练,只好让他当项目主管,却不给一个部属,让他野地求生,这就好比把人丢到罗马竞技场中,让他与狮子搏斗,看看能不能活着回来。

我承认我用人的心术不正,但为了测出一个人的实力、为了测出一个人性格上的缺点,也避免因空降高管对现有的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我只好用雷霆手段中最终极的一招野地求生来考验这个人。

雷霆手段是我用人的基本态度。其中包括几个重要的元素:第一,最高的自我期待与要求;第二,严格的工作技能训练与高负荷训练;第三,震撼教育与终极考验。

“We are thebest”是我的基本信念,对每一个入门工作者,我都会进行心理建设,我们是最好的则是团队的基本信念。因为我们是最好的,所以不要用一般的标准来比较,我们能完成一般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能挑战不可能,我们的目标会比一般人30%以上,对一般人不合理的要求,对我们是合理的,因为“We are the best”

接下来,工作者会面临严苛的日常工作任务的要求与考验,这包括很多甚至是过量的工作分派,工作中又有严密的工作流程控管、高标准的结果检查,还要求工作者有全人观念。全人指的是工作不是分段切割,工作者要从工作的源头做起,一直到工作的完成,并检查结果。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工作中的高负荷训练,这不只是知识、能力、技术,更重要的是体能、工作能量;某些时候,会分给工作者数倍的工作量,限期完成,要考验工作者的终极工作能量,而每个人都要不断地突破这种终极能量的纪录,这就是工作中的高负荷训练。

雷霆手段的训练,大概需要快则一年慢则两年才能完成,能通过雷霆手段考验的人,通常会成为未来的主管人才,而通不过的人就只能成为一般的工作者。

雷霆手段的待人态度有一个关键的前提:你要用同样标准自我要求,你必须是最好的、能力最强的、工作最投入的、自我训练要求是最严格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你的雷霆手段将整个成为全办公室最大的笑话。

在雷霆手段之后,我用人态度的终极篇是菩萨心肠,如果只有雷霆手段而缺乏菩萨心肠,是不会获得团队的认同的。

多用肥料,慎用农药

    激励工具要适时适用,不能常用,不能滥用。就像农药是消极的,只能避免果树不生病,却不能使果实长得又大又甜;而肥料是积极的,真正可使水果长大、长多、长甜。主管应该多用肥料,才能使部属绩效良好,而农药则应少用或只在必要时使用。肥料与农药的适度使用、慎用,则是领导者必须学会的激励课程。

当我是一个工作者时,我最关心两件事:一是工作的内容,是不是我喜欢的事、是不是有利于发挥的舞台;二是工作的酬劳,也就是所得回报。因此当我成为主管时,我也将心比心,仔细调整每一个部属的工作,务期是他们喜欢且能发挥才能的工作,也尽可能给他们最好的回报,希望用较多的金钱获得同事对公司较高的认同。

但在薪水的回报上,我永远做不好,就算公司营运不错,薪资也不能令人人满意;而公司营运不佳时,连合理的薪资也说不上。就这样,我长期处在困扰中,不但达不成公司的目标,还觉得愧对团队与部属。

直到有一天,听了当时担任台大教授的王志刚先生的演讲,我才终于豁然开朗,那就是员工激励的农药与肥料理论。王老师把激励工具简化为两种:农药与肥料。好比种果树,要让果树长得健康,农药是必要的,可以防范病虫害;要让果实长得又甜又大,肥料也是必要的。农药与肥料是农夫手上两种重要的工具。

王志刚老师说:农药是消极的,只能避免果树不生病,却不能使果实长得又大又甜;而肥料是积极的,真正可使水果长大、长多、长甜。主管应该多用肥料,才能使部属绩效良好,而农药则应少用或只在必要时使用。

其中最令我震惊的是,过去我最重视的物质回报薪资,竟然是农药,而不是肥料,不但不能常用,而且用多了还有严重的副作用,伤害极大。

王老师举例:薪水是工作者正常的回报,给少了,工作者会很生气、会不平、会怠工,就好像果树生病了一样;如果给多了,麻烦更大,因为当事人虽然一时满意,会暂时提高工作绩效,但时间一长,对高薪水也就习以为常,不再有激励效果。可是对其他工作者而言,某人的高薪,就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别人反而会因不满而生病、怠工,这对其他人的伤害极大。

根据这个理论,我得到启发。什么是农药?只要是常态性、结构性、一体适用的工具,如薪资、加班费、福利都是只能防止工作者不生病的农药。而肥料则是非人人可得、非常态性、非结构性的工具,如功能性、偶发性的奖金,主管的认同、关心、肯定、赋予重任等,这些都是肥料,会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

从此以后,我在管理工作上豁然开朗,给薪资、定福利,我审慎以对,重的是公平,而不是绝对值的高低。绝对值的高低,反映的是公司整体营运的结果,全公司的人,从老板到基层员工,每一个人都应对营运结果负责,也要对整体的薪资水平负责,不全然是主管的责任。主管的责任是给每一个人公正、公平的评价,给每一个人相较他人而言相对合理的薪资。

另一个彻悟是,我真正了解了激励的原理:任何的激励,都是一时一地的,不可能持久,只能是暂时性的刺激,因此任何工具,只要变成永远的、常态的,就不是激励工具了,薪资与福利就是典型的代表。

别被完美的履历表迷惑

    完美的履历表,除了表现应聘者的能力外,很可能意在表明应聘者有丰富的求职经验,或者求职面谈是他最大的努力,尤其是显然经过精心设计的履历表更要小心!

1995年我刚出完一本销售30万册的畅销书,那一年公司赚了很多钱。可是我的出版社仍然是一个小公司,但当下的胜利,让我徜徉在乐观的气氛中,乘胜追击是我心中唯一的想法,急着扩充组织与团队成为我最急切的事。

这时候,我接到一张几近完美的履历表,直接寄到我公司,直接指名给我。这份履历表,编排精美,显然经过当事人精心设计,内容完整,而且描述处处掌握重点,表现出当事人在文化出版界扎实的历练。而更重要的是,那封指名给我的信,内容陈述了他对文化出版业的理想,说明了过去几年他在两个出版社工作过,并一直努力学习。看到我公司出版的书,心生向往,期待能加入我的团队。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他对我出版的书如数家珍,对这些书的看法、分析,虽不见得独到,但还算正确。当时求才若渴的我,当然立即约见。

面谈时,更令我吃惊,其实在好几个出版的公开场合,他已经见过我,而且几次换过名片,虽然我不确切认识他,但我依稀记得一个有热忱的年轻出版人的身影。看起来这当然是我理想中的求才对象。

只是在面谈最后,他给我出了一个难题,他根据资历、能力,要求了一个比我预先想象高了60%的薪水。并且很坦率地说,在他寄出履历表后,巧合的是他的现任老板正好与他谈到升迁事宜,他来与我面谈,其实心中充满了天人交战!

我很犹豫,但最后我仍然答应他,并且让他成为我公司最重要的主管之一。之后,我历经了5年的痛苦折磨。前半年,我已经发觉他其实能力一般,出版的基本功夫并不扎实,但表达能力一流,尤其是他诚恳的外表,让你不忍心苛责他工作上的不足与错误。我知道,我被漂亮的履历表和事先设计好的面谈给迷惑了,但是我不愿承认错误,我更想学孔夫子有教无类,于是我花了3年的时间努力改变他。

但成效有限,最后我不得不成立一个新的利润中心,让他当主管,负完全责任,并要求他要赚到自己的高薪。这样的方式将他逼到死角,让他无法藏在组织的空隙中,后来的两年里,他的单位浮沈不定,就在我考虑痛下决心处理他时,有一个比我还笨的老板来挖角,我收到他的辞呈,如获大赦。

这是我当主管时最惨痛的教训之一,事后检讨,我犯了几个严重的错误,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被完美的履历表骗了。

其实完美的履历表,除了表现应聘者的能力外,很可能代表应聘者有丰富的求职经验,或者求职面谈是他最大的努力!尤其是显然经过精心设计的履历表更要小心,我当年会被迷惑,是因为文化出版是讲究设计与美感的行业,我误以为他在这一方面有专长,反而放大了这方面的优点。

第二个错误则是被诚意与理想的话语所迷惑。其实我有机会避免这个错误:当他要求高薪时,如果我说公司尚小、无法负担,但仍诚挚延揽,看他如何反应,应该就可以检查出他其实理想有限、现实有余!

在这个案例中,我得到的教训是:不该相信完美的履历表,不该相信天上会掉下来人才,更不该相信美丽的话语,不给超过行情的薪水。事实上我真正犯的错误只有一项,就是误认为他是人才而给了太高的薪水,不得不给他重要的职位,结果他当然无法胜任。事后我虽然努力调整、培训,但他仍然无法成长,最后只有以悲剧收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对重要部属,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其关键要从慎始开始。如能晋用德才兼备的部属,才能用人不疑,彻底放手让他发挥。

我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面谈上,不只是高层主管要亲自面谈,甚至连一些重要的中层主管也要亲自面谈;有时候一面谈就是数个小时,非常费时。我的人事主管建议我不需要如此,只要针对少数高层主管下工夫即可。

我的回答是:我不是在面谈员工,我是在寻找可以全然信赖的工作伙伴,因此不仅要跟重要的高层主管面谈,针对一些重要职位,我也要掌握那些未来可能成为公司重要经营伙伴的中层干部!

而当一个人被任用之后,我就推心置腹地全然信赖。可是也有很多人,经过仔细的面谈,并经过人事部门各方面的用心访查之后,虽然能力合适,但只要有些微的疑虑,我也会断然放弃。在全然信赖与疑虑之间,没有任何模糊的空间,我宁可不用,也不要用了之后,还有任何疑虑。

这是中国古话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这或许与现代企业经营监督与制衡check & balance)的原则违背,但就领导者个人的用人风格来说,这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原则,因为信赖是组织核心团队力量的来源。

或许应该这样说,现代企业组织的设计,只相信制度与系统,基本上不相信个人。因此任何职位,都有一定的授权,也都有一定的监督机制,绝对不会让某一个人有一手遮天的机会,这是内稽内控的基本原则。但就领导者及组织团队成员的互动而言,就不是这样,因为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互信,做起事来处处设防、互相猜忌,那这个组织绝对分崩离析,不可能产生力量。

因此对人的信赖,绝对是基本美德,而要具有全然的信赖,就需要事前的仔细过滤、检查。事前小心谨慎的检查,无疑是先小人,后君子的最佳注解。因为推心置腹,来自于彼此彻底的理解,也来自于彼此没有性格、立场、价值观、道德准则上的基本歧异。而信赖更会引发感动、引起共鸣,让团队上下一心,一致对外。

把可疑、有疑的人拒绝在组织门外,是让团队团结的最佳方法,但也不能排除可能的用人错误。作为领导者,也要有能力在每天的运作过程中,找出有疑的人,并加以排除。这是充满智慧的考验,因为领导者需要在不疑中有疑,又要在有疑时仔细检查,既不能伤团队和气,导致人心惶惶,违反了用人不疑的原则;又不能孟浪从事,以致错杀好人,这就好比要在组织内部找出潜伏的奸细,要不动声色,又要快、狠、准,一举成擒。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把有疑的人调离核心,慢慢观察。

全然信赖,是领导者天生领导魅力的来源,也是部属为组织、为主管全力以赴、全力奉献的理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必备的用人逻辑,监督与制衡,则留给制度吧!

不负其才,稍远其人

    用好人、用高道德标准的人。但如果有才无德,还能用吗?曾国藩的用人智慧,值得参考。

一个主管来问我:他有一个非常能干的部属,但是人缘差,会欺压同事,经常弄得团队鸡犬不宁,他想放弃这个人,又觉得可惜,因为此人能力实在很强,因而这个主管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

这让我想起一次惨痛的经历。创业初期,公司混乱不堪,好不容易来了一个管理的长才,对公司的制度化帮助很大。我正在深庆得人之余,却发觉有些老同事纷纷离职,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原来这位新进的管理长才,也是一流的办公室政治高手,结党营私、欺压同事、阿谀奉承、争功诿过。刚开始,我也一样爱才,没有断然处理,一直到公司的核心团队向我摊牌,我才醒悟,让这位令我又爱又恨的管理长才离开,公司才稳定下来。

想起这段经历,我对这个主管的回答当然是清楚明白:对有才无德者,应立即断然处置,绝不苟且、贪用其才,而使组织陷入是非不明、鸡栖凤凰食的混乱状态,因为再好的能力也抵不过整个组织离心离德、好人蒙尘、小丑跳梁的后果。

不过这样的回答,无法满足这位主管。他又问了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有才无德,当然绝不可用,但是如果这个人只是行事作为上是个麻烦人物,还说不上道德有亏、行为不端呢?

这确实是个好问题。在组织中,如果有人真的贪赃枉法,罪证确凿,当然要立即推出午门斩首,绝不宽贷。但主管用人的困难,在于有些人恶行未显,只是为人处世有不良评价,无法让人放心,又将如何对待?

用其才,非信任其人

清末名将曾国藩先生,在对其弟的家书中就提到不负其才,稍远其人八字诀。这是对待有才能但风评不佳的人的用人方法,意思是可以就其才能来运用,但主管一定要远离这个人,不要给予太大的肯定,以免这个人变成组织中的主流派,让这些道德操守可能有问题的人,变成主管身边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发生问题,组织与主管都不至于受到太大的伤害。

好一个不负其才,稍远其人,一语说破了主管对待问题人物的方法。用其才干是就事论事,给有特殊能力的人适当的舞台让其发挥,绝对正确。但因对其人格、品德不完全有把握,这时远离又是明智的策略。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主管是用其才,非信任其人,要小心谨慎地观察其言行,以免这个人狐假虎威,欺压善良,成为组织的凶手。

远其人更精准的定义是:绝对不是主管的二把手或培养中的接班人。因为让有才无德者成为组织的二把手,代表这个组织不重视品德,代表主管做事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组织应该认同的逻辑。

主管用人,品德至上是帝王法则,远离有才无德者,不可须臾或忘。对那些不确定道德有亏但又能力很强的人,不负其才,稍远其人又是最安全的用法,曾文正公提供了最实用的主管智能。

坦然面对,接班计划

    对企业来说,接班计划是个充满猜疑的敏感问题。其实,接班计划并非找人取代自己,而是培养左右手,不仅提升绩效,更是决定自己能否向上提升的关键。

一位在美商工作了一辈子的华人主管,拜中国市场勃兴之赐,终于被升为亚洲区最高主管。就在正式上任那一天,他接到了来自总部人力资源部门的电子邮件,要他安排接班计划,并询问能接任他职位的可能人选。

这是非常不好的感觉:我才上任第一天,就要问我的接班计划,这实在太没人情味了。他虽然抱怨,但还是准时交出了他的接班计划,建议公司就地培养人才,从中国本土工作者中培训未来的接班人。

在跨国企业,接班计划(succession plan)是最基本的事,任何人上任后都要提出。但是在中国企业,即使是很大的公司,这件事都做得不到位。要求部属提出接班计划,总有难以启齿之感,好像对部属不满意,又好像准备换人,因此,即使在外企,接班计划的安排,也是由人力资源部门负全责,就是要避免上下级主管之间的尴尬。

接班计划是个敏感问题。工作者期待自己是不可取代的人才,可是公司期待每个职位都要稳定,尤其是关键性的工作,更要后继有人,这是组织与个人利益的不一致。而工作者又如何面对这个敏感问题呢?

最坏的做法是排挤人才,让自己成为无可取代的人。这是组织最不能忍受的坏主管,过去我只要发觉主管有这种倾向,就会毫不犹豫地赶走他,因为这种人是组织沈沦的开始,他违反了主管要提拔人才的天职。

不只不能排挤人才,连不积极培养人才都是主管不可原谅的过错。这也是外企要用制度执行接班计划的原因。因此,身为主管想逃避接班计划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任职的公司是个架构不健全的坏公司。

积极面对接班计划,其实隐含了几个正确的工作态度:第一,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不担心被取代;第二,引进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让自己的部门绩效蒸蒸日上,创造更好的业绩;第三,对自己的未来有期待,接班人培养完成,就是自己提升到更大空间的时候。

更正确的说法,其实不只是坦然面对接班计划,而是期待接班计划早日完成。我曾经告诫一个能力很强的主管(他很期待升官,但不重视培养人才),接班人训练完成,你才能被提升。积极培养人才、培养接班人,是每一个主管向上提升的先决条件。

其实如果不用接班这个敏感的字眼,每个主管每天在做的事,都和接班有关。主管就是要带人、用人、训练人,要集众力为己力,这不就是培养人吗?而有了好的部属,主管不就可以更轻松工作吗?如果对这些好部属,再加以运营、领导及管理训练,这不就是接班人了吗?因此好的主管早已完成接班人的大部分工作,只要填上姓名,就是接班计划,好的主管应用双手拥抱接班计划才是。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春站 c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