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波,张锋波讲师,张锋波联系方式,张锋波培训师-【讲师网】
MTP中层管理实战派讲师
47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锋波:如何提高组织执行力
2016-01-20 10653
在三、五年前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战略错,什么都错。”所以战略很重要,战略比管理重要十倍、重要一百倍;紧接着就出了一系列的“战略”书,诞生了一系列的战略培训课程:《基业长青战略》、《做大做强战略》、《成功战略》、《生存发展战略》、《赢在战略》……而到2002年,则变成了“诚信”。于是政府用不同的手段、法规、渠道、媒体推广“诚信”;不管有无“诚信”的企业都加入了诚信建设活动,都领到了“重合同守信誉企业”荣誉证书……2003年至今则把“执行力”抄作得红遍了半边天。书店里随处可以买到关于“执行力”的书,公司经常接到关于参加“执行力”、“赢在执行力”等方面的培训函,他们的广告词是“再好的战略或策略也会死在没有执行力的管理者手中,企业无法实现经营目标而无法获得成功。”这句话本身是对的,可是我们很多管理者就开始在思考一个问题“战略重要还是执行力重要?”有人说战略重要——战略错什么都错,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有人说执行力重要——战略再好执行不了也是白搭,许多人就把管理焦点锁定在执行议题上,甚至认为策略、规划、布局等前瞻性的构思都不必了。

我的观点是“战略”与“执行力”都重要,战略和执行力对于企业成功缺一不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当企业还没有正确有效的战略或没有战略制定能力的时候,战略很重要;当已经制定好正确有效的战略时,而执行力不够时,则执行力很重要;对于决策层来讲更多的关注于战略,而对于执行层来讲则更多的会关注执行力。企业的核心瓶颈不同,我们的组织位置或职能分工不同,我们关注的焦点自然就不同。成功的公司一定是在战略方向上和战术执行上都是到位的。

《执行力》一书之所以可以畅销全世界,“执行力”这一学术观点一经提出之所以能够红遍大江南北,是因为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企业乃至政府等各种职能部门当前潜藏的致命危机。本文试图从执行力是什么,如何提高个人执行,如何提高组织系统执行力三个角度对“执行力”做一粗浅分析。

一.执行力是什么

(一)执行力:
执行力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执行力是一门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帮助我们解决你想到哪里去、你怎样到那里去、你能否准确而快速到达你想去的目的地等问题的学术,这是对执行力的普遍理解。

我们再看一下管理的定义:管理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管理手段,通过他人的力量,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运用更有效的实现甚至超越组织目标。通过对这一定义的分析,我们可知管理是一种手段或说是方法,并利用这一手段或方法去达成甚至超越组织目标。

从以上对“执行力”和“管理”的定义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执行力”和“管理”都是组织目标导向的。所以我认为执行力并不是一个新东西,而是从管理学原理(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里面延伸出来的,或说是以“执行”为主线把日常管理工作“串”了起来。

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以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也即企业、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对这些影响效果的因素都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的话,那么企业就可提高执行力。

(二)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在上面提到过,对于经营决策层(总监、副总、总经理级)来讲,更多的关注于企业整体的规划、布局与经营战略或策略的制定,因此执行力更多的集中在中间(部门经理)层面上和中基(主管、拉组长)层面上。而执行力一般卡在中间层而非中基层。因此企业的执行力就较集中体现在企业中间层理解并组织实施经营战略的能力上。

相对于决策层定位于“做正确的事”来说,作为执行层的经理人的定位应该是“把事情做正确”;相对于中基层或操作层“把事做正确”的定位来说,作为执行层的经理人的定位又应该是“做正确的事”。一句话:中层经理人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中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的不好是横在高层与中基层之间的一堵墙。企业决策层对各种方案的认可,需要得到中间层的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如果企业全体中间层队伍的执行力弱与决策方案无法匹配,那么再好的战略、策略、方案也会死在管理者手上。可见,中间层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企业发展速度要加快、规模要扩大、管理要提升,除了有好的决策班子、好的发展战略、好的管理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中层的执行力。

(三)执行力不强的三大表现:大部份管理者都乐于布置任务,做决定,但真正有效的管理者却都擅长使布置下去的任务和做出的决定得以执行。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善的决策方案,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企业中间层执行力不强的表现包括:在决策层面前说的话拥有相当的份量,使已有决策方案发生“自我取舍”现象:虽然具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热情,有令人佩服的企业利益立场,但是在执行方案时缺乏应变操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尽管是尽心心力,但由于缺乏实施方案中人事之间清晰的操作界面,时有大失水准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度”上:

●尺度:企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

●速度:企业的计划在执行过程当中,经常延误,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计划的执行速度。

●力度:企业制定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的虎头蛇尾,没有成效。

(四)执行力不强的八大原因:


1、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虎头蛇尾。

2、管理者出台管理制度与指令安排时不严谨,经常性的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最后导致好的制度、规定、正确的指令安排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3、制度方案本身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繁琐不利于执行。

4、执行的过程过于烦琐、不合理。有研究显示,处理一个文件只需7分钟,但耽搁在中间环节的时间却能多达4天。

5、在作业的过程中缺少良好的方法。通常我们遇到公司在作业的时候会组建一个项目小组,然后把工作进行分解汇总。

6、工作中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没人或没有监督,二是监督的方法不对,而没有效果。


7、培训中的浪费。很多企业都重视员工培训,从管理到技术,从技能到心态,无所不包,不切中要害的培训也是执行力的浪费。

8、公司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凝聚力,或者企业文化没能有效的取得大家的认同。

(五)执行力需要人才保障:

组织的效率需要合适的人才来保证,个人的执行力水准是基本的要素。一个再完美的策略也会死在没有执行力的管理者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经营目标,必须反思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不仅仅制定策略,还应当具备相当的执行力。策略与执行力对于企业的成功缺一不可,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策略是企业发展的指南,根据策略来指定执行方案:一方面,管理者制定策略时应考虑这是不是一个能够得到彻底执行的策略;另一方面,管理者需要用策略的眼光诠释执行。好的策略应与执行力相匹配。

(六)执行力需要何种素质:

对管理者而言,执行力不是某项单一素质的凸显,而是多种素质的结合与表现,它体现为一种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业务洞察力;一种不拘一格的突破性思维方式;一种“设定目标,坚定不移”的态度;一种雷厉风行,快速行动的管理风格;一种勇挑重担、敢于承担风险的工作作风。研究发现,具有较强执行力的管理者无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执行力首推速度:

执行力要求快速行动,因为速度已经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当然快与慢是辨证的,因为快速执行关不是要求我们为了完成目标而不计后果,并不是为了允许任何人为了抢速度而降低我们的质量标准。迅捷源自能力,简洁来自渊博。管理者的快速执行首先要建立在强大的思维能力基础之上。杰出的管理者能够不断探寻业务模式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能够偿试从新的角度(同事角度、客户角度、竞争对手角度、公司角度、创造性角度)看问题。

2、执行力以团队协作为基础:

团队精神不仅仅是对员工的要求,更应该是对管理者的要求,团队合作对管理者的最终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管理者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必然是团队的成功。脱离团队,即使得到了个人的成功,往往也是变味的和苦涩的,长此以往对公司是有害的。因此,管理者的执行力决不是个人的勇猛直前,孤军深入,而是带领下属共同前进。

组织的团队精神包括4个方面:

●同心同德:组织中的员工相互欣赏,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瞧不起,相互拆台。管理者应该引导下属发现和认同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突显自己的重要性。

●互帮互助:不仅是在别人寻求帮助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要主动地帮助同事。反过来,我们也能够坦诚地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奉献精神:组织成员愿为组织或同事付出额外努力。


团队自豪感:团队自豪感是每位成员的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集合在一起,就凝聚成为战无不胜的战斗力。

3、执行力来源于坚韧:

坚韧性指具备挫折忍耐力、压力忍受力、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等;能够在艰苦的、不利的情况下,克服外部和自身的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在比较巨大的压力下坚持目标和自己的观点。

坚韧性首先表现为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对目标的坚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仍千方面计完成。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谁挺住了最后一口气,胜利就属于谁。在工作中能够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同样体现坚韧。当处于巨大压力或产生可能会影响工作的消极情绪时,能够运用某些方式消除压力或消极情绪,避免自己的悲观情绪影响他人,可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4、速度、用心(责任心和工作执情)是执行力的关键:

执行的速度,以及执行的用心是执行力的二大精神。

以发生在超市的一小小场景为例:一位消费者,在大卖场的货架之间徘徊,想找一罐高蛋白质量的洗发精,很高兴刚好看到一位服务人员在另一边整理货架。

“请问,我想找一罐高蛋白质含量的洗发精,请问可以在哪里找到?”

服务人员的反应可能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理都不理消费者,继续整理眼前的货架。

第二种:瞄消费者一眼,冷冷丢出一句话“不知道”。

第三种:客气地回答消费者“请你走到第三个货架,左转到横排第五个矮柜,算过去第八个篮子,你就可以看到洗发精专柜。”

第四种:服务人员立即停下手下的工作,聆听消费客户描述产品,随即带着对方到洗发精货架,拿下一瓶高蛋白质洗发精给消费者,同时说:“我想您会想挑选蛋白质含量高的产品,应该是对发质保养非常在意,我再推荐您另外一种优氧的产品给您试试,可以让您的秀发更美丽。”

上述服务人员的四种反应,大家都会说:“我要有第四种反应的服务人员”,因为有第四种反应的服务人员,贯彻执行主管教导的热忱、用心、积极、主动,是最高理想的客服人员;但是,回到现实社会,每一个人也都经验丰富,在大卖场里最常遇到的,大都是第二种,或是第三种的客服人员。

其间的差异,正是来自于执行的速度,以及执行的用心。传递执行理念的管理阶层,要求的是执行之后的绩效,看不到员工在执行的速度和用心程度,类似前述与终端客户第一线接触的客服人员,才是把管理价值机制加以彰显的连结点,而执行力的真正价值,就在此一关键上!

二.个人的执行力

个人的执行力取决于其本人是否有良好的工作方式与习惯,是否熟练掌握管人与管事的相关管理工具,是否有正确的工作思路与方法,是否具有执行力的管理风格与性格特质等。

(一)个性化的工作方式与习惯(如何管好自己的工作):

大多数的管理者的日常生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劳役。其实有效的管理者不是像“奴隶”一样工作的,而是更聪明、更灵活、更有效的工作的,系统的、讲究方法的工作是把能力转化为结果和成就的关键。工作方法是个性化的。

1、时间与日程管理:有效的管理者总是会围绕自己的主体业务编排月工作计划(日程)、周工作计划(日程)与日工作计划(日程)的;他们总是能很好的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并依自己的工作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安排工作日程:依“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急——不重要但较急——不重要也不急”进行排序,从而让真正重要的事情较好的得到处理。

2、授权与任务管理:有效的管理者很明白什么事情必须自己处理,什么事情应交由下属去处理,而自己只负责跟踪监督;有效的管理者还有一个特征是从来都不会轻易帮下属“做事”,应该下属自己完成(下属职责范围内的,经其本人思考和努力可以达成的工作)一定要让其自己完成。从而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处理自己的重要的事情,不至于因自己工作的延误而耽误部门的、下属的、同事的、上司的工作,使整个部门陷入恶性循环。

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作为高级经理人不能像业务员那样事事亲历亲为,而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培养下属共同成长,给自己机会,更要为下属的成长创造机会。孤家寡人是成就不了事业的。部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延伸自己智力和能力的载体,要赋予下属责、权、利,下属才会有做事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要清楚一个部门的人琢磨事,肯定胜过自己一个脑袋琢磨事。这样下属得到了激励,你自己又可以放开手脚做重要的事,何乐而不为。切记成就下属,就是成就自己。

3、抗干扰管理:有效的管理者总是能“善待”好电话、手机、E-mail,能有效运用他们,但又不会让它们轻易干扰自己的工作,更不会成为它们的“奴隶”。特别是自己在开会、在写方案等时,不会让其干扰会场、打断思路。

4、会议与报告管理:有效的管理者能善于利用会议与工作报告来布置工作、了解情况,并且从来不开无效会议和看无效报告。开会前,他们能做好会前准备;开会时,他们能控制会议时间、进程、气氛,他们能得出结论: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由谁负责、什么时候完成;会后会进行跟踪或要求及时回馈问题与情况。有效的管理者会要求所有报告与表报文件都应简洁明了(易看)、清楚准确(可信)、生动形象(易记)。

5、备忘录:有效的管理者会随身携带一本轻便的备忘录,随时把看到、听到、想到、接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依轻重急缓编排到工作日程里面去,从而总是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疏而不漏。

6、记忆系统:有效的管理者能把自己的工作场所、文件资料、电子文件整理得井井有条,随时可以快速取出;能把自己的经验、灵感、心得随时写到活页文件夹中归类保存,随时提取参考。

7、助理或秘书的运用:有效的管理者能充分运用好自己的助手去进行工作跟踪、专案调查、工作稽查、收集整理信息、传达信息指令、文件资料整理等。

8、检查清单:有效的管理者会针对重复性的规律性的工作设计一份份程序清单,到再次做这件事时,则拿出清单“按步就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效果。如:出差时用品清单,招聘时事项清单,现场巡查时检查清单等。

●有效的工作方式=时间日程管理+优先顺序管理+授权与任务管理+意外干扰管理+会议管理+报告管理+备忘录管理+检查清单管理+记忆系统管理+助手运用管理+……一切聪明有效的工作方式。

所采取一切聪明有效办法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与效果,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处理“20%重要的事情”,从而把这些关键事务处理得更好。

(二)管人的方法(如何管好部属):管理者必须管人,否则不成为真正的管理者。管人是件困难的事情,如果采用人盯人的方法你只能管一个人。其实,管人也可以很简单,那就是用岗位、任务、目标、预算、责任管人。

首先是给每一个人一个合适的岗位,明确相关工作内容或任务;同时,清楚告知所要求的目标效果;还有就是在执行任何一项工作时都要求有预算计划。

责任心是职场的铩手锏,是做好工作的第一要素,比任何能力都重要。只要有责任心,80%以上的工作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有责任心的人工作会很努力、很认真、很仔细,这样就可以确保工作少出错;因为有责任心的人有组织性,他能够顾全大局、以大局为重,能够服从、协调配合把工作做好,这样就可减少许多工作矛盾,并能发挥团队的作用;因为有责任心的人能够在执行工作前做好周密计划与充分准备,从而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因为有责任心的人为人可靠,能够说到做到,有始有终,承诺过的东西就一定会负责到底,值得信赖,减少你对他的监控与担忧,让你们的协作进入良性循环;因为有责任心的人坚韧,不会一遇到问题就打退堂鼓,而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如他们会自发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去解决品质技术问题,他们会随时跟踪物料到位状况并依此调整工作安排,他们会重新做工序编排与调整人员安排解决生产瓶颈,他们会自主安排人机延时来追赶进度……总之他们会想方设法去提高效率、保证品质、减少浪费;而实在想不出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时,他们会第一时间上报寻求协助;绝对不会一碰到问题就找上司并把问题推给上司,且傻等上司的指示。因为做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管理者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因为自己变成了一个传声筒,变了企业的一条寄生虫);因为有责任心的人会把圆满完成工作当成自己的义务,并为了完成工作会做一切努力,包括努力学习新知识、总结工作经验。他们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能更有效的完成工作。

综上所说我们得出以下两上公式:

●管人的方法=岗位+任务+目标+预算+责任

●责任心=努力+认真+细致+组织协调性+计划性+为人可靠+坚韧+成就结果

人员的管理,除了上述方法让属员利用目标自主管理之外,上司适当的控制也是必须的,在中国,信任意味着失控。我们应把信任与监控放在一起来看待,两者是同时并存的;如果把信任与监控割列开来,两者都走不远,最终都无法把管理工作做好。

我们通常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去调控下属的行为,让我们的工作得到有效控制与开展。

1、工作日程:通过属员的工作日程安排表我们可以知道他要干什么,有什么没有干;工作日程安排与属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性质及规律是分不开的。

2、工作日志:通过员工的工作日志(日记)我们可以知道下属工作进度与工作结果;工作日志与工作日程往往是联在一起的。

3、工作表报:一是属员的工作结果的反映,二是属员执行工作的证明。

4、工作指令清单:一式两份,下属一份,助手跟踪一份,是布置与落实工作很有效的办法。

5、报备与回馈制度:可分为例行(周期性的、定时的)报备与意外报备,让你随时可以掌握工作的进展状况。

6、检查与稽查:百闻不如一见,你检查工作的过程,一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二是指导工作鼓舞士气,也还可以与工作布置连同在一起进行。

7、定期述职与考评:一是把你对下属前一阶段工作状况的分析与评估(好的与不足的)回馈给下属,并提出改进要求;二是提出下一阶段的期望(布置工作与明确要求及成长期望);三是倾听属员的想法、期望、要求、建议,并提供相关的必要的协助与支持。

8、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劳动纪律、工作规范来控制属员的工作行为。

9、越级指挥与上报: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可使属员在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变化,但不能滥用。

10、周工作会议:总结本周工作状况,布置下周工作,听取属员意见、想法、要求等。

(三)、管事的方法(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项目):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完成方法,要用到不同的管理工具。但无论任何事情的完成它都有一个通用管理流程,我们统称为5W3H:

1、工作任务(what):工作内容与工作量及工作要求与目标。

2、做事的目的(why):这件事情是否有必要(我亲自)去做,或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意图是什么;

3、组织分工(who):这件事由谁或哪些人去做,他们分别承担什么工作任务;

4、工作切入点(where):从哪里开始入手,按什么路径(程序步骤)开展下去,到哪里终止;

5、工作进程(when):工作程序步骤对应的工作日程与安排(包括所用时间预算);

6、方法工具(how):完成工作所需用到的工具及关键环节策划布置(工作方案的核心);

7、工作资源(howmuch):完成工作需哪些资源与条件,分别需要多少。如: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等资源,及权力、政策、机制等条件的配合。

8、工作结果(howdoyoufeel):工作结果预测,及对别人的影响与别人的评价或感受。

要注意的是在制定方案之前必须弄清工作目标——活动所需达到的指标或结果;政策——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即可以怎样做,又不可怎样做);程序——确切方式、行事方法及其时间或逻辑顺序与行为规划。

在管事的过程中,通常可以通过关注下列问题确保自己不会被架空:其一是自己要抓住主计划及相关信息;其二是发现(或预计到)问题后要深入到业务中去,深入了解工作的实际状况;其三是要很好的利用目标与指令;其四是关注异常处理状况及相关信息;其五是掌屋人事动态及其心理状况;其六是注意项目工作开展状况;最后是注意例外事项的管理。这样的话,自己通常是不会架空在部门业务之外的。

●管事方法=任务+目标目的+组织分工+工作途径+工作日程+工作方案+资源投入+相关条件+结果预测=执行计划。

●工作预算=多少人员+多少资源+多少资金+多少时间(预算计划/准备布置)

●过程的意义=把事情做对。

●结果的意义=做正确的事情。

(四)科学的程序是业务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业务流程):

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管理者应该关注“一些”每个人都能把握清晰的目标,把精力集中在三四个目标上,是最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组织中的人也需要一些明确的目标,这是组织正常进行的关键;管理者必须为自己的组织设定一些顺序清晰而又比较现实的目标,这将对公司的整体绩效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明确目标顺序,需要彻底改变为自己以往的视角。明确清晰的目标之后,下一步是简化:能够简洁地阐述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和建议,让每个人都能很好的理解、评估和执行,最终达成组织内部的共识;目标除清晰之外,还要可量化、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目标本身不能模棱两可。

2、制定计划:

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一一分配给部属来承担,自己看头看尾即可。把眼光放在部门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理清明天、后天、下周、下月,甚至明年的计划上。在计划的实施及检讨时,要预先掌握关键性问题,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要清楚做好20%的重要工作,等于创造80%的业绩。因此要用80%的时间解决20%重要的工作,用20%的时间来处理琐事,我们应依这个原则来安排自己的日程。同时给下属安排工作要有明确的时间表:要有开始时间,阶段性进度,任务完成时间。否则世界上永远也有完不成的任务。

3、指令明确而清晰:

有歧义或自己想当然的认为下属已理解,后果是严重的。做为下属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上司希望你怎么做,然后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到头来力没少出,活没干少,但结果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要清楚悟透一件事,胜过草率做十件事,并且会事半功倍。

所以,下属在行动之前一定要确认上司是不是这个意思;做为管理者也要确认,下属理解的是不是这么回事。得到确认之后再去执行会减少很多偏差。

4、提出方案:

我们在安排或布置工作时,我们刚提出任务或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可视工作或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等由上司提出、由执行者自行提出或相关人员一起研讨提出。

5、做出承诺:

首先下属是否明确目标(任务或问题)与进度要求;其次是能否完成任务并做出承诺或回馈。

这种承诺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如果执行者给出的承诺是肯定的,那么执行者一定要兑现承诺,即使问题发生变化也应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如果是否定的应说明原因,提出建议或条件(增加资源、增加权力、提供协助与技持等),管理者权衡之后再给予满足或调整方案。

6、有效促进:

管理者必须参与到业务开展过程中去,绝不能取采取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有效指挥:无论计划如何周到,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执行,仍然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为了使部属有共同的方向可以执行制定的计划,适当的指挥是有必要的。指挥部属,首先要考量工作分配,要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也要考虑指挥的方式,语气不好或是目标不明确,都是不好的指挥。而好的指挥可以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清楚指挥的最高艺术,是部属能够自我指挥。指挥的目的是安排或调整工作,提出工作要求,提导工作方案的实施、协助工作的完成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在工作资源条件上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同时,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计与判断。

做好业务单位间、部门间及与外围的协调工作:任何工作,如能照上述所说的要求,制定完善的计划、再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工作理应顺利完成,但事实上,主管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花在协调工作上,协调不仅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与外部客户、关系单位、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的完成。最好的协调关系就是实现共赢。协调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和谐沟通、协作、配合的工作氛围。

7、有效控制:

●控制是必须的:控制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虽然淡到控制会令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然而企业的经营有其十分现实的一面,有些事情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给企业造成直接与间接的损失。但是,控制若是操之过急或是控制力度不足,同样会产生反作用:控制过严使部属口服心不服,控制不力则可能现场的工作纪律也难以维持。要清楚最理想的控制,就是让部属通过目标管理方式实现自我控制。

●控制方法:控制是必须的,但控制是抽查而非逐一检查。控制应遵循下例步骤:

控制范围(重要的、关键的、核心的业务流程或业务环节)→控制内容(控制关键原素即会对结果造成重大影响的因素)→确定控制标准→收集数据和相关信息→衡量效果→根据效果调整行动。

●工作跟进:工作跟踪如果得不到严肃的对待,清晰而简洁的目标并没有太大意义。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没有及时跟进与控制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时机,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因此,跟进控制是必须的,并且是上同一项重要的工作。

工作跟进控制通常有三种方式:其一是管理者依据工作计划进度与事先预计判断安排自己在合适的时间(便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机)去跟踪检查;其二是约定执行者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汇报工作进度与相关情况及相关原因;其三是下工序或相关职能人员(跟单员、助理、品管员等)应在什么时候进行跟踪监控与回馈信息或递交报告等。

工作跟踪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与及时解决问题,通过采取方案措施,改变原方案,重新布置等进行补救调整,让业务发展不会偏离原定轨道。

●结果处理:好的结果要给予表扬、肯定甚至奖励和总结成功经验;对于坏的结果则要及时纠正,要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要追究责任。

追究当事人责任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下次怎么去预防和改善,要当事人做出承诺;其二是依情轻重给予适当的处分。

对表现不佳者纵容几乎是所有公司大部份管理者的通病,这将导致这种坏习惯像“瘟疫”一样四处扩散传播和复制。这种现像导致的破坏性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一定要认真对待才行。

8、特别强调:

我们管理者与执行者及相关协作人员都必须强化三种意识:计划意识,即执行计划——进度意识(效率意识、进度控制与补救措施)——结果意识(效果达成意识)。我们不能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而丢三拉四,不做计划与相关准备而使整个部门工作混乱;我们面对进度失控应及时补救调整,否则一个小问题就变成了大问题;好的结果要总结经验与表扬执行者,坏的结果要即时纠正、要总结教训、要追究责任,不能让其成为习惯与他人仿效,而使问题不断复制与漫延。

●有效的控制程序=提出清晰目标,任务、问题+制定合理计划+指令明确清晰+提出可行方案+做出承诺+有效促进+有效控制

(五)执行力=执行能力+执行动机+执行态度+有效促进+有效控制:

①执行能力=有效掌握与运用管理工具+有效掌握与运用工艺技术+工作经验与心得+……一项工作要得以顺利开展,首先要有执行能力,即要“会做”。会做靠的是平时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经验以及上司的培训与工作指导等。

②执行动机:一个人会做还无法完成工作,还要有工作意愿(动机),即要“肯做”。所谓的肯做不是一个口号一个动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责任心,在接受工作后应尽一切努力与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作为中基层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一定要有挽起衣袖来做事情的实干精神。

③执行态度:即对待工作的态度与标准,我们应把做好工作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非负担,要认真对待与来不得半点马虎及虚假;做工作的意义在于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做五成、六成的低工作标准,甚至到最后完全走形而面目全非,应以较高的(大家认同和满意)标准来要求自己。

④有效促进与有效控制:执行能力、执行动机、执行态度是执行者的行为能力、意愿和态度,刚靠这些特征不足以把事情落实好,还需管理者进行有效促进与有效控制来调整执行者的行为与控制事情的发展不偏离正常轨道,才能更好的把工作落实好。

⑤管理风格: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应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行动而没结果、面对不良的结果不改善与不处理等现象,否则,这种现象就会像“瘟疫”一样传染与复制;做事前怕狼后怕虎,要照顾这个人的情绪也要照顾那个人的感受,道理都很动听,但结果是无法做,导致执行力的丧失。

(六)经理人的十项能力修炼:中层经理人不论是作为一名执行者,还是作为一名领导者,都必须通过别人来完成任务。要做个“服众”的经理人,除有意识的提高前面先后提到过的:设定目标能力、计划能力、领悟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授权能力外,还应有意识提高自己的以下三项能力:

●判断能力:

判断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经营错综复杂,常常需要经理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洞察先机,未雨绸缪。要清楚这样才能化危机为转机,最后变成良机。

●创新能力:

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与大学里那种单纯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学习是很不一样的,它要求大家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向创造新迈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认真想一想,有没有创新的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要清楚创新无极限,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领导能力:

一个部门经理提高完成任务执行力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高自身对部门员工领导力的过程。因为要提高执行部门的执行力,不是光靠经理一个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带领部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说到底,对上是要提高执行力、对下就要提升领导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领导力呢,除了提高以上九项能力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两点:

1、学会用老板眼光看企业:在老板看来,管理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入;另一件事就是降低管理成本,控制运作费用。其实这两件事,最终是一件事,收入减去成本,减去费用,就是利润。所以归根到底老板是看利润的,利润要从管理中来。

2、从被领导中学习领导:在领导人看来,领导也很简单,就是两件事一是用人,内圈用德,外圈用才,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二是激励,解人之难、记人之功,通过正面激励,引导下属往前跑,通过负面激励,推动下属往前走。要知道,任何领导都是从做下属开始的,谁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当领导。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你会经历大大小小许多领导,只要你用心学习,不管是好领导,还是坏领导,你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学到经验和教训,这对你将来当好领导是十分珍贵的经历。

(七)经理人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1、四个良好的工作习惯:


消除你桌上所有的纸张,只留下和你正要处理的问题有关的文件;第一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第二按事情急缓程度排序工作;当你碰到问题时,如果必须决定,就当场解决,不要迟疑不决;利用团队力量、分工负责,善于指导与监督。这些习惯的形成会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及办事能力。

2、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别指望谁推着你走;忠读于你自己的人生计划;选择不做什么更难;远离角斗场的时代;换位思考的沟通;1+1可大于2;过着身心平衡的生活。这七个习惯是相互相承的,前三个习惯在于我们本身,确立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着重于如何进行个人修炼,由依赖转向独立,实现“个人成功”;第四、五、六三个习惯即建立共赢,换位思考、集思广益,都将促进团队的沟通与合作;而第七个习惯则涵盖了前六个,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通过培养这些习惯,我们可以循序浙进的获得实质性的变革,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3、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高节凑的忙碌着,工作的压力、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几乎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在这种环境下要保持精力旺盛,情绪状态稳定离不开健康的体质。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作休、煅炼等。

4、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境、积极向上的精神:

以上这些个性化的工作方式,管人的方法、管事的方法、工作程序、工作执行力、十项能力修炼、习惯修炼等构成了个人的执行力。个人执行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了系统执行力的基础。

三、组织(系统)执行力

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或执行一项工作时,不妨多思考一下: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应对哪些对象实施管理,要采取哪些管理手段?且更要考虑清楚:我们的工作导向是什么,应达成的目标又是什么?

(一)三项管理任务:目标绩效管理:作为任何一个管理者,他都应该履行五项公共工作职能:即做决策、定目标、组织目标实施、对目标实施进行有效监控和培育下属。但这五项或更多的工作中,没有一项不是指向最终目标实现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有利实现最终目标而做的,也即一切努力行为都是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也是为了服务目标实现的。企业就是应该建立绩效文化导向机制才有利于执行力的提高。

组织能力的管理:做为一个管理者,表面上是管人,而实质是管人的能力,能力才是做好事情的保障。之所以管人是因为人是知识、智慧、能力、经验、思想等的载体。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来达成:让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应用与潜能的充分开发。其实无论是管人也好还是管人的能力也好,最终的目的也只有一个,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即结果导向。

为使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运用与个人价值得以充分实现。我们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1、匹配原则:

·人岗吻哈,相互匹配——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定工作性质);量体裁衣,适才适用(定工作位置)。

·宁缺勿滥——通过职能分解或阶段性专项用人计划确保宁缺勿滥。

2、互补原则——角色与功能互补、能力与专业互补、管理与技术互补、岗位与个性互补、个体与群体互补、年龄与性别互补等。

3、系统思考、有机整合:

·优化组合——个人与工作群体、服务的客户、组织文化、组织环境匹配,对人员流程进行优化组合,让工作群体成为有机协调的统一体,而增强整个组织的执行力。

4、动态平衡——活力源自流动:

·人与岗位动态适应原则——人才有成长,岗位要调整;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在职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未位须淘汰;

·用人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横向流动,纵向流动相结合;

·保持组织内外人员适度流动。

5、信任与激励原则

·参与/授权原则

·绩效导向机制——竞争、考核、分配、激励等机制均以绩效为主要导向。

组织气氛的管理:企业是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构成的,不同的个体在思考、行动时难免会产生差异。如何尽可能使不同的分力最终成为推动企业的合力,只有依靠企业文化

我们应建立一个能够和谐沟通、配合、协作的工作氛围,统一协调执行人员的行为,统一朝目标迈进。同时应建立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的氛围,让人才能够集中精力,不用为身外琐事分心;能够正常发挥,不用瞻前顾后;能够全力以赴,无后顾之忧。这样就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信任感、忠诚度,提升员工的士气与干劲,创造力与求知欲,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组织目标。

(二)三个管理角度:业务本身的管理:我们执行一项工作,解决一个问题,首先会想到的是从业务本身角度出发,编制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运用业务管理工具,运用工艺技术,运用工作经验等去解决问题。然而许多问题刚从业务本身角度是无法彻底解决的或者说效果是有限的,因为它往往只能得到“一次性”或是“表层”的解决,不能成为一种“一劳永逸”与“深层次”解决问题的工作习惯。

人力资源的管理:因为工作是靠人去做的,要把彻底落实工作、解决问题养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最终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或行政手段从人的角度出发去解决。

首先我们须通过指导、培训、协作解决“会做”的问题。管理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下级管理者,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提高组织中个人和集体的能力;对下属进行指导是提高其能力的效手段,管理者要把每一次和下属会面当成是一次对其指导(岗位技能培训的六种方法:在工作计划的组织落实过程中、在具体业务的指导过程中,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在日常巡查与观察到问题的过程中,在日常工作会议中,在日常组织谈话中等)的好机会;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然后向他提供具体而有用的反馈,这是最有效的指导方式。这样就可一步步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是要解决“肯做”的问题。这就需要机制与制度做保障,如果没有有效的奖惩制度或奖惩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就会导致:人们就不会尽力把事情做好,没有动力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还可以通过业务比赛、以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的绩效考核、工资分配等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意愿,让这种工作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总之通过对人员的合理组织与分工、培训与指导可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以绩效为主的激励导向机制可提高人的工作意愿。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是让组织人员有能力和有意愿去执行工作,提升与优化个人与团体,让他们处于最佳运转状态下,更好的履行工作达成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越来越被企业重视,我想就是企业已越来越清楚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是上至老板下至每一个部门经理主管的事。

组织系统的管理:从业务本身角度和人力资源角度只能把相对局部的有一定条件的正确的事情做好,而不是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好。那么组织系统管理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系统的有机协调问题,工作平台(条件)问题、事情的正确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组织目标得到有效执行与实现。

执行力的平台: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独立存在也不可能“凭空”解决的,而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平台上才能得到解决。如通过组织架构重组与扁平化达到明确分工、明确权责、便于沟通协作而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对资源的重新分配组合,通过流程改造重组等来提升工作的效率与效果;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政策、制度、方案措施、监控体系等)维护和协调组织系统的运作,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执行力的衔接:企业普遍存在高层埋怨中层执行力差,中层埋怨基层执行力差,基层埋怨中层执行力差,中层当然也埋怨高层执行力差的怪圈。其实个人或团队能否完成目标任务,仅配置执行力强的中层以及选择和培养执行力强的基层与员工并通过绩效考核来管理是还不够的,因为它还涉及领导者的行为、企业文化、人员配置流程、运营流程、战略流程的衔接。前面提到过执行力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是一套有效的战术组合。

执行力的衔接首先要确保目标(任务)的衔接,再则是高层执行力、中层执行力、基层执行力要环环相扣,才能使战略(策略)流程、人员流程、业务运营流程很好的结合,才能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

执行力的意义来源于正确的策略:过程(执行)的意义在于把事情做正确(结果),结果的意义在于做正确的事情。显然策略正确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合理的战略(策略)流程与营运流程,让策略适合于竞争环境的同时更加适合于执行。这就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制定策略时要考虑这是不是一个能够彻底得到执行的策略,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要用策略的眼光诠释执行。好的策略应与执行相匹配。因此,管理者制定策略后也需要参与执行,只有在执行中才能及时并准确的发现策略目标能否实现,从而管理者可以及时依据执行状况调整策略,这样的策略才可以有效达成目标。如果管理者角色定位错误把忽视执行当成必要的授权,等到发觉策略不能执行再调整则已完了。为了更好理解这一问题下面引用管理顾问萨嘉塔(RobertZagotta)提出的有效执行(有效)策略的七个步骤:

1、量化愿景:宏大的愿景经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譬如“成为产业领导者”。有效的愿景是,能将企业虚无飘渺的梦想,转换成可行的目标。因此,建立愿景的第一步,就是说明企业从甲地走到乙地的明确步骤。譬如,五年内营业额从一亿五千万美元成长到三亿美元。那么,营收多少是企业必须突破的里程碑?为了达到这样的营业收入,企业要推出多少新产品?雇用多少员工?这些步骤可以驱使管理团队,思考企业处境,找出该做的事。

2、用口号传达策略:策略本身是复杂的,但是企业要用简单、直接的口号,传达策略的精髓,将策略融入员工的生活。譬如,福特汽车在面临品质遭受质疑的情况时,打出的口号是“品质是优先要务”,清楚让大家知道策略目标。

3、规划结果:企业喜欢利用管理工具(如平衡计分卡)来衡量重要指标,作为警讯之用。这个方法的缺点是,指标若显示未达标准,大家便开始慌张,并未与解决的执行办法连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把策略衡量方法为商业承诺(businesscommitment),清楚描述在时间限制下,可衡量的特定行动与结果。举例来说:“拓展新市场”可以改为“拓展欧洲市场,第四季能产出五百万美元的额外收入”,最后再指派一位负责人,全权负责这个策略目标。

4、规划你不做的事:阻碍策略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员工认为新策略是额外的工作。对原本工作就已繁重不堪的员工来说,只能草草了事,因此,企业策略不应该增加,而是取代,把无需完成的策略取代掉,如此一来,员工做事时也不会失去焦点。例如,戴尔电脑(Dell)退出零售市场,转战直接销售就是一例。结果,戴尔全力耕耘,成为业界翘楚。

5、开放策略:过去,策略都只掌握在高阶主管的手里,开放策略让员工明白,员工比较能够了解,什么工作才符合策略需要。同时,高阶主管也要将绩效评估的标准与策略结合,否则策略执行最后很容易失败。如此一来,销售人员才会知道,太小的交易不接,以免浪费时间;太大的案子也不能接,因为企业无法胜任。

6、状况与进度自动化管理:高阶主管平均花在掌控工作进度的时间约是65%,实际上这些宝贵的时间,应该花在重要决策上。企业应该利用网络工具控制工作进度、最新收入状况,以及了解进行的活动是否偏离策略目标等。另外,网络工具能预先控制风险,譬如,提醒主管限制网络事业的开支,或针对高利润顾客需要,推动行销活动。企业主管若能掌控这些资讯,就可以省下许多时间。

7、建立执行与策略之间的良性循环:策略管理就是管理策略执行的程序,包含内部与外部资讯的结合。内部资讯是了解哪些活动在轨道上运行?今天有哪些工作是重要的?外部资讯包括产业趋势、对手的动作、经济的走向等。主管必需掌握,哪些趋势转变了?这些趋势与企业的策略是否相违背?该采取什么因应措施?只有内部资讯与外部资讯相结合的情况下策略与执行之间才能良性互动。

(三)三个管理对象:和“三个管理角度”同理,我们在执行一项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涉及到的对象不只是业务本身,而且还涉及到与业务相关的运作流程、相关的工作部门和人员、相关的工作条件与资源。如果这些要素都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与控制,那么问题自然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否则就很难有效或彻底解决。

(四)三个管理手段:

是指我们在执行工作中要用到的三种手法:

责任定位明确化:是指“责任链”,我们在安排工作时,一定要明确各直接工作人员与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工作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否则就会不了了之(工作说明书/工作分工体系的有效性)。

工指挥协调高效化:是指“指挥链”,只有当我们的指挥系统有足够的权威与规范时,我们在布置任务、协调工作进才会有效率与效果(组织架构系统的有效性)。

信息快、畅、准:是指“信息链”,工作布置下去后,我们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与业务相关的信息,只有相关信息快、畅、准,我们控制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组织运作程序的有效性)。

(五)三个管理导向:

在“三项管理任务”中曾明确提出:我们一切工作行为都是结果导向的。我们的一切工作行为准则、方式、方法、方案、决策都应建立在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效果、有利于充分利用显态与潜在资源、有利于节约成本和控制浪费基础上的。只有这样的工作方案才能达成有效益的结果。

(六)两个管理目标:

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相协调;有效的实现企业利益、股东利益、员工利益;总是放弃眼前利益是无本之木,一直牺牲长远利益是无源之水。

我们应根据企业所处阶段核心目标及长远发展的需要去取舍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去平衡企业利益、股东利益、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确保企业持续稳健的成长。

三项管理任务、三个管理角度、三个管理对象、三个管理手段、三个管理导向、两个管理目标是我们制订工作方案的出发点、依据与宗旨所在,又是我们实施、调整工作方案的指导原则,也是我对照工作效果的标准所在。

对个人执行力要素与系统执行力要素的有机整合就构成了组织系统的执行力。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春站 c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