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季的《超级演说家》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也多少留下了遗憾。说是开创先河,是因为类似演说这样一项语言艺术在时下中国并非热门,而能够将其作为独立主题并制作成为一档选秀节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对歌舞类选秀的颠覆,但更为重要的是制作团队的眼光和魄力。在浮躁的环境中拥有自己安静的声音,是源自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与坚持,第二季的开播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实第一季的节目我算是从开始看到最后,但没有全部看,有些不感兴趣的演讲会跳过,有些感兴趣又会挖出来(比如黄小山的第一个演讲《垃圾启示录》,节目当中是略过了),当整整一季看完以后,自然就有了很多的想法,顺便说一句:以下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交流。
首先是导师团。美国的舞蹈选秀节目《舞林争霸》已经完成了十季,第十一季也在密锣紧鼓筹备中。相对于歌唱类选秀,一个舞蹈类选秀能坚持十个年头持续赢得观众认可,其中原因值得深思。我认为其中一点,是该节目的评委组和编舞团队保证了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出品。《舞林争霸》的评委和编舞(该节目不设固定导师制,但可以此参照类似节目的导师)都拥有非常专业的舞蹈背景,连其制片人Nigel Lythgoe都能够胜任编舞和评委。那么,《超级演说家》的导师阵容以及客座嘉宾如何?只能说,他们都是圈子里面的大腕,知名人士,至于演讲方面的水平和背景,呵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有一些导师的实力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是参赛选手。节目组对于选手的选取方向很明显,要么是口才类职业(各类主持、辩论选手、律师),要么是有特殊经历的(身体上的疾病、亲人关系),显然,这两类选手比较容易做出演讲。但第二类选手很容易就会把节目变成悲情故事会,《万万没想到》把这个戏称为“最强比惨王”。实际上,演讲的两大块是内容和技巧,“内容”更多的是指思想,而事实只是用来印证思想的工具,事实本身并不是演讲的精华所在,如果不能体现思想,再多的事实也没有意义。那么,应该找什么样的选手?与其猎奇事件,不如发掘观点。去找那些“做过某件事的人”,而不是仅仅“有故事”的人,因为行动会让人心悦诚服,而故事只能牵强附会,使得节目越发煽情。
最后说说公平性问题。对于导师来说,参加这个节目只是平常的一个工作而已,但对于选手来讲,这可能会是影响一生的机会。根据赛制,他们在台上要争取的就是导师和观众的选票,而这个投票规则却显得不太严谨:进入淘汰赛以后,每场比赛,四位导师中的两位,各派三位学员出来捉对PK,而他们之间的胜败则是由一旁观战的两位导师加客座嘉宾投票决定。对于观战导师而言,如果出于私心,完全可以将票投给相对较弱那位,以便除掉其他队伍里面的顶尖选手。另外,在某些环节要进行快速的三选一或者二选一的时候,也会有观众投票的环节,但观众是一人多票,也就是说可以同时给几个人都投票,严格来说公平性不如一人一票。但是,最影响公平性的还是命题即席演讲环节。在正常的演讲比赛中,所谓的即席演讲,就是听到题目以后就开始发言,不能给与时间思考。《超级演说家》的即席命题演讲,两个人同时听到题目,然后一个一个上来讲,明显后者相当有利(谁先上,谁后上,节目似乎也没说明)。专业的做法是:抽签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决定先后顺序,每次只有一个人上台,上台以后才告知题目并开始演讲,还没登台的选手隔离出去,确保他们不会提前知道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