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9月9日,“政策科学论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表示,“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对于激发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克服当前
经济下行
压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小康的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
战略意义。
郑新立认为,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目前,城乡居民权益不平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产权的不平等。城市的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几乎已全部商品化,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土地、厂房、设备、住宅等,都允许在
市场上自由流通:而农村的土地、住宅等产权仍不明晰,农村对土地和房产等的法人财产权仍不落实,作为农民最重要的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仍不能实现商品化、
市场化,因此,农民就不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城市化过程中不动产增值的收益。这是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上的最大的不平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二是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尽管有2.8亿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些农民工进程已二、三十年,但是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享受不到城市户口所附加的各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绝大部分仍处于全家分离状态。从农民应有公民基本权益上说,这也是很不合理的。”郑新立表示。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曾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城乡公共服务的铲具
市场向差距的重要体现。”郑新立表示,“包括养老、教育、医疗、交通、供水、供电、环境等,农村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事业投入重点在城市,城市越来越漂亮,即使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居民不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由于公共服务的落后,制约了农村
经济发展,改变中西部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状况,政府要把农村作为公共服务投入的重点,通过城乡人均公共财政支出的均等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尽快弥补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欠账。”
对于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郑新立认为,近期应当把教育、医疗、交通、环保、养老作为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重点。要运用政府与企业合作(PPP)的模式来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业。沿海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比较好,主要在于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很快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村,主要通过自己增加投入,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帮助,把公共服务完善起来。中西部农村在必须走这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