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要明白“分享”的内涵
(1)分享是与同伴公平地分配资源,而不是让孩子一无所有
(2)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分享是公平的,而不是实现“分享”的动作
(3)父母要理解孩子分享的痛苦,让孩子自己思考要不要分享,而不是替他做决定
(4)尽早让孩子自己分配,体会分享的美好,那么,孩子就会更愿意分享
(5)如果习惯用“附加条件”诱惑孩子分享,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更加自私
2、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孩子
孩子也需要理解和尊重,他有权决定怎么处理自己的东西。家长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或替孩子做决定。
有次带着孩子在楼下玩,有个小男孩在玩遥控小汽车,别的小朋友包括我家的孩子在看他玩,那个小男孩直接想让这些小朋友离开,连看都不想让看,他奶奶还在一旁说让他们看看。我家的孩子跑过去想拿,他就想推我家的孩子,我赶紧把孩子抱离他,这一推肯定会把我家的孩子推倒。那个小男孩然后跟他的好朋友说,你玩吧。就给他的好朋友了。
有时候,我们到别的家里去,碰到人家的小朋友玩玩具,你抱着孩子凑过去的时候,她可能就赶紧把玩具收起来,不让你的宝宝动。
很多家长应该都遇到过,或者你家的孩子也存在不分享玩具的情况。有的家长会觉得很难堪,更有甚者,会训斥自己的孩子不懂事,这是没有必要的。
孩子对他的玩具拥有自主权,他已经知道这是他的东西了。别人动的时候他觉得动了他的东西,他会不高兴。不喜欢分享或者不知道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这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常的表现,并不代表什么,大了之后应该会好点的。
当孩子明确表示不同意分享的时候,家长最明智的态度就是接受,告诉他“如果你真的不愿意,当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家长一定不要因此训斥孩子,可以在平时的时候给他讲讲分享的故事,日常中做好分享的榜样,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学会分享。我们还要尊重孩子,如果是他的东西,给别人也要问问他是不是同意。只有让孩子确定“我的东西我可以掌控”,才意味着给了别人也能随时要回来,自然也就更容易答应分享了!
其实让孩子学会分享并没有那么困难,只要掌握好引导方法和尺度,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同时甩掉怕丢面子的传统家长身段儿,相信孩子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哒!
3、让孩子从分享中获得快乐
引导孩子在交往中与小伙伴交换玩具,如果分享从交换开始,孩子就容易接受很多了。因为孩子在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同时,也拿到了别人的东西,这样孩子的心理会平衡一些,通过与人交换,建立起分享的安全感和快乐体验,这样孩子就慢慢地愿意主动分享了。
一位妈妈分享了这样的故事:
我们一大家子在饭店吃饭,5岁的女儿从姨妈处获得几张高级贴纸,非常高兴地珍藏起来。半顿饭功夫,孩子们填饱了肚子,就开始四处游逛,饭局对他们来说,始终太无聊。不一会儿,女儿领了隔壁屋子的小女孩进了我们的包房,然后向她展示贴纸,并赠送了若干,小女孩拿着“新朋友的礼物”欢天喜地地回去了。女儿见状也非常高兴,又跟着窜到隔壁包房,隔壁女孩也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女儿分享,两人一来一去玩得不亦乐乎。其间,小女孩过来选了好几次贴纸,女儿不断地和她“分享”,看那女孩将贴纸美美地贴满衣襟,女儿也乐得哈哈大笑。最后,女儿把饭前刚到手的贴纸,几乎悉数送出,但在饭局的后半程,她获得了乐趣,那种收获快乐的神情令我至今深感触动。分手时,两个素不相识的孩子依依不舍,互留电话。整个过程没有大人参与,但这种由分享带来的美好感觉会像种子一样留在两个女孩的心里,生根、发芽。
总之,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不是培养出一个知道“分享”的孩子。因为分享只是一种表面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被很多不同的目的支撑着。我们所培养的孩子应该具有合理的需求、能平衡自己和别人的需要、能公平对待自己和别人、有关爱情怀等素养和能力。这样的孩子在未来才具竞争力,才能健康成长,生活才会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