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瑞,刘明瑞讲师,刘明瑞联系方式,刘明瑞培训师-【讲师网】
全国优秀管理培训师
50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刘明瑞:感恩的心-与人为善:感恩需要真诚的奉献与付出(自:感恩的心)
2016-01-20 52050

4、与人为善:感恩需要真诚的奉献与付出

 

许多东西看似平常,但它们却往往是无价的。因为它们往往是生命奉献的真实见证,是人间真情的缩影,是真诚感恩的标志。它是任何金钱所无法买到的,它只能靠无私的奉献与付出才能换取。

 

 

 

 

 

 

 

 

 

 

 

 


感恩就请伸出援助之手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

——摘自徐本禹的日记

徐本禹获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获奖感言:“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个感恩的人,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是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未实现共同富裕,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贫困线上挣扎着,需要我们去帮助。与他们相比,我们是多么幸运、幸福。面对他们,我们要感激的实在是太多了;面对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怎能不伸出援助之手?
  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他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感动中国,感动千千万万善良的中国人的心?

让我们共同看看他的故事:
  2003年,徐本禹凭借着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不久后,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支教……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哭了,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贫穷而朴实的农村家庭。2004年以前,只要走进聊城县郑家镇前景屯,村里最矮的土坯房就是徐本禹的家。他的父亲教了一辈子小学,最多的时候每月能拿到270元的工资,最少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十几元,直到2003年转为正式教师后基本工资才到了800元。这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几乎就是全家的收入来源。

  母亲说起的一件事让徐本禹记忆深刻:小时侯,有一次家中没有钱吃饭,是母亲向邻居家借了2元钱才度过难关。“我娘讲的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1999年,徐本禹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那年的秋冬之交,天气很冷,他还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学的母亲送了他两件衣服,对他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远离亲人,第一次在外地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或许是这么多的第一次交织在一起,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怀,“当时我知道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徐本禹开始向社会上的弱者频频伸出援助之手。大一上学期,徐本禹拿到他在大学的第一笔勤工俭学的50元工资后,他把其中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感恩的闸门打开后就再也没有关闭,第二学期,学校发给徐本禹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徐本禹只给自己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的募捐活动。大学期间,他用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报酬,坚持资助山东聊城、湖北荆州、本班的几位贫困生,其中对湖北荆州许星星的资助目前仍由徐本禹所在学院的经济学党支部“接力”……即使常常身无分文,徐本禹也寻思着“为他人做点什么”。

  2003年,徐本禹本科毕业了。他觉得现在就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已经答应孩子们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徐本禹信守诺言,回到了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与他一起报到的还有7名志愿者。来到这里以后,那7位同学都说,这里生活条件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艰苦许多。这里是一个信息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物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被咬得都是包。在这里,他们吃的是玉米面、土豆和酸汤,村长怕这些大学生吃不消,就特地买了100多公斤米。志愿者后来享受的是土豆、茄子、西红柿汤和火腿肠做成的饭菜,这已经是最高级的待遇了。但是,他们最后还是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其中有两个人病得很厉害。
  一个又一个曾经热心的志愿者离开了。8月1日这天,最后一个同来的志愿者也坐上了返回武汉的长途车。车窗内外,去送行的徐本禹和他无语对视。“如果感觉真的坚持不下去,就回学校吧。要不,你在这里自己开伙做饭也行,你这样也坚持不下去的。”同学的一番话让他对自己有些担心。
  支教期间,徐本禹住在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房间里很少见到阳光,这个小空间成了他学习的乐园——一张比较大的桌子上摆满了书籍,地上摆放着生活用品和好心人捐的物品,原本狭小的房间变得更加狭小。
  徐本禹一直在点点滴滴地努力着,他从不放弃。慢慢地,他的付出有了回报。“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为民小学的创办者吴道江说。徐本禹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因为徐本禹,学校的学生也增多了。现在学生从140人上升到了250人左右。
  2004年的夏天,全国人因为徐本禹而感动,又因为感动而行动。
  2004年7月11日是华中农业大学暑假的第一天。一位教师从贵州归来,把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9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
  随后,从内地到港澳台,从亚洲到欧洲,从北美到澳洲,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雪片似飞来。成千上万的网友在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目前,已经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通过网络了解到徐本禹的支教事迹,并主动要求资助大石小学的贫困学生。美籍华人陈旭昭女士还在美国进行募捐,为大石小学的学生资助2000美元。54岁的王昌茹一直在关注徐本禹的事迹,2004年7月初她从武汉赶到了大方县,“我是冲着徐本禹来的,徐本禹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她决定与徐本禹一起支教。
  据大水乡政府统计,截至去年年底,一共有36名志愿者在大水乡支教或考察,受捐赠的小学生达188人。大石小学的学生是幸运的,生命中曾经存在这样一个有着高度奉献精神的好老师。然而,在这么大的一个中国,需要帮助的学校,极度渴求知识的学生,何止大石小学一个呢!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需要的更是将这种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CCTV的颁奖致辞是这样说的: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我想这不仅仅刺痛了我们的眼睛,更刺痛我们的心。我们在期待,期待着祖国的富强,期待着国人素质的提高。


吃水不忘挖井人

 

人生之路并非总是晴空万里, 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我想那道阳光应该属于知恩图报——感谢帮助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的,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怀,学会报恩,更是一种情操。

 

小时候我曾听一位老爷爷讲过一个故事。他说那是他的亲身经历。

记得爷爷是这样开头的:

那是很久以前,是我年轻时候的事了。有一天下午,我到村后的山沟里砍柴,身边带着“黑子”,那是我养了好几年的一只黑色的大狼狗。

突然间,黑子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转眼叼着一只小动物跑到我的身边。我仔细一看,是一只受伤的小狼崽,也就刚刚断奶的样子。它绝望地挣扎着,用哀求的目光望着我。

狼是吃人的野兽啊!以前村子里进来狼,乡亲们都拿起棍子出去打狼,许多的狼就被打死了。可是,这是一只小狼崽,我不忍心让狗咬死它,就把它抱回了家。

它的一条腿瘸了,我给它包扎好,每天精心地喂养着,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三儿”。黑子几次咬它,都叫我给骂到一边去了。

一眨眼的工夫,一年多过去了,小狼崽也长成了大狼。毕竟是我把它养大的,对它还真有了一些感情,黑子一欺负它,我就狠狠地训斥黑子,出门也常常带着三儿和黑子。

后来,我几次在半夜被它俩吵醒,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决定观察观察。夜里,我眯着眼睛装睡,忽然,三儿张着大嘴冲着我的脖子扑来,身边早有准备的黑子一跃将三儿扑到土炕下面。我的心一惊:莫非这三儿真的想吃我?这使我久久不能入睡,这三儿是我从小养大的呀!难道真要吃我吗?思来想去,我想到吃人是狼的本性,本性又怎么能够改变呢?真不如狗对人忠诚啊,要是没有黑子,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天刚一亮,我熬了一锅稠稠的玉米渣粥,晾凉后把三儿叫过来让它吃。看它吃得饱饱的,我对它说:“三儿你走吧!去找你的爹妈去吧”。我随手往外推了推它。黑子明白我的意思,直往外撵它,三儿默默地走了,还回了几次头,眼神里满是不舍……

一年后,我到十几里外的小镇子上赶集。等我卖完挑去的两筐小枣,天已经快黑了。我匆忙往回赶,到了村后的山坡上,天完全黑下来了。正当我担心的时候,担心的事果然就发生了,不知什么时候,十几只狼围了过来,我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腿也瑟瑟发抖,这回算完了!猛然我灵机一动说道:“唉,你们这里有叫三儿的吗?”只见一只英俊的大狼,看了看我,低沉地号叫了一声……

奇迹出现了!那些狼虽不情愿,却老老实实地往后山走去了……

它们放弃了一顿美餐,我也就有幸活到了今天。

从那以后,我常常想起三儿,不知它过得好不好?

虽然那老爷爷讲的可能只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但这个故事里的寓意却是深刻的,那就是知恩图报!

想想那只叫“三儿”的狼,再想想一些当今社会的现象时,我们的心就不免有些痛了!

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到高中的母亲,只因为怕耽误学业不让他玩游戏,就被儿子活活砍死了。

至诚至爱的女孩,经过千辛万苦供养自己的男友完成学业后,却被无情的抛弃了。

普普通通人,经过党和人民的精心培养成为国家的高级干部,不回报人民和社会,却贪污几千万,过着挥霍无度的糜烂生活。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这样看起来,有些人还真不如狼。

俗话说,受恩应知恩,知恩应图报。人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有交往就必然存在施与受,这一规律的存在也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始终都应怀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否则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必将被打破。

 

 

有时需要施恩图报

 

常言说:知恩不报非君子!受他人恩典不想回报是令人反感和不道德的!所以,古人给报恩定的标准极高: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见,投桃报李爱人者人恒爱之是万古流传的佳话。故此,受别人施恩者应自觉寻找机会去回报。

 

现实中,常常听到人人感叹,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疏离。究其原因,其中一条颇为关键,那就是当今社会的芸芸众生,一方面渴求别人的帮助,一方面却竭力开脱自己,不想付出或极少付出。

    但是,无论是人际还是国际关系,忘恩负义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忘恩负义的要害是“忘恩”!而这恩往往是难以估量的亲情、友情或者爱情。

    我们都是有头脑的人,不妨将心比心,仔细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向别人表达尊重、理解、关心时马上获得良好的反应,他一定会继续同样的行为。如果他“好心没好报”,也肯定令他不舒服和不愉快。说到底,施恩也是一种“给予”的行为,若给予的后果毫无相对的回应,那么,给予的行为将越来越少,甚至绝迹。

报纸报道了这样一件事:

2000年6月10日上午,一名年仅15岁的广西少女卢嬉玉,为救落水同学而献出自己的花季年华。她牺牲了性命,理应让被救者感恩戴德。但是,被救起的三位学生及家长却“惜言如金”,不仅连一句表示感谢的话语都没有,反倒说是“她自己玩水被冲走的……”

    佛经中有这样的话:“倘有人知恩图报,此人值得尊敬!”在这里所说的图报,并非指特定对象,而是教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鼎力帮助过自己的人,皆应存有感激之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样的小人:当他有求于你时,会恭恭敬敬,再三立誓为你“当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可一旦他在你这棵“大树”下“功成名就”或达到了目的后,不要说指望他回报,连你有事找他帮忙时,他不仅不伸出援手,反而还对你幸灾乐祸甚至是“落井下石”……所以,当我们身处逆境,陷于泥泞中能及时赶来搀扶,帮助我们脱离苦海的人,才是真心实恿的,这种人才是值得我们终生铭记的大恩人!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心里长存这种道德观的人,待人处事自然怀有一种友善的态度,品行也因此而方正,心胸也因此而宽广。在他们脸上,常常现出灿烂的笑容,语言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和感应。    .

    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谆谆教诲,亲戚朋友的爱心友情,同事的热情帮助,领导的关心信任……这些都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不仅都应该有感激之情,更应具有涌泉相报之举。    .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但难就难在受到帮助的人是否都能知恩图报。不想回报的人,自然不可能存有感激之心。他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或解难也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人不懂什么是感恩。

成都有一个叫张明星的退休职工,他家还有一个务农老伴。每个月,他只能拿500元的退休金,但他却在承包某重点中学食堂的6年里,通过老师的介绍,为80多位贫困生提供了总额超过8万多元的免费餐,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其中77个考上大学……这本是一曲抒写人间真情的赞歌,但结果却让人看到了心酸、令人困惑的事:因为在受用到张老免费餐直至毕业的80多位学生中,竟没有一个人曾经向老人表示过任何形式的谢意,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考上大学了的同学竟没有一个人记得张爷爷,在记者的再三提示下,他们才渐渐恢复了记忆……他们的良心哪里去了?是什么让这些有足够的智两考上大学的孩子竟发生了如此叫人匪夷所思的“失忆”?如果说偶尔见几个天良遗失、过桥丢棍、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人性泯灭的异类不足为奇,但出现这样一个为数众多且文化层次不低,却无一例外地“忘恩”群体,不仅是社会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极大失败……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常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受人之情,就得报人之恩。这也无疑是最基本的公平体现。而这帮“天之骄子”们应该对几年里享受的“免费午餐”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才对,真的没有理由接受得那么安然,而后又遗忘得那么坦然。做人,不能先前给吃的时候是认识的,而现在上大学吃不着的时候就忘了。这种群体“忘恩”的背后难道不需要我们作为父母、老师乃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整个民族都来思考吗!

    漆黑的夜晚,有一位盲人打着明亮的灯笼徐徐而行。一个路人看见了,就奇怪地问:“你横竖都看不见,还打灯笼干什么?”盲人回答道:“既为了给别人照明,又不让别人撞到自己身上。”你想想,这难道不是一位没有“白费蜡”的盲人吗?他为别人照路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世上那些空叹人情冷漠者和理直气壮享受别人施恩解难的人,真应该从盲人打灯笼照明行走这件事悟出些许启示。在缺乏感激的人际社会中,不妨先点起自己的那盏灯芯,先照亮自己,然后才去温暖别人吧!曾在报上看到,有一位乡村小学生,因家里太穷拿不出两块多钱课本费将面临失学,其老师知道后就马上给他补上。20年后,该穷困学生到深圳当了老板,从邮局寄给那位老师20万元作为赔偿那两元课本费……这才真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动人事例。

    如果身边的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行善莫念,受施图报”的处世态度,那么,我敢肯定,人世间必将更加充满快乐安详和温馨无限!

    这样,不管是高官富贾或是平民百姓,也不管是施恩者或受惠者,都能以相互帮助、互相尊重的原则去平等接物待人,才能处处充满欢欣。

如果一个人能够记住别人对自己帮助,他也一定会忘却自己对别人的怨恨。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人际间交往的良性循环,社会也才能和睦,生活也才舒心,工作也才顺心……否则,。会成为一个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者,甚至是成为千古罪人,被世人所唾弃,为上天所惩罚!

 

 

天堂和地狱

 

人生在世,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可能会遇见某个人让你有所感悟。他们在等待你给予他们所欠缺的东西,而你所得到的回报是一个观察人生的新视角、对人生美的一瞥、世事纷扰中的喘息——这一切,只有穿越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你才能看到。

 

帮助别人是一种施恩,接受帮助需要有一颗感恩之心。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死后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狱。第一眼看去令人十分吃惊,因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可是,当他仔细看那些人的时候,他发现他们当中没有一张笑脸,也没有伴随盛宴的音乐或狂欢的迹象。坐在桌子旁边的人看起来抑郁而又沉闷,无精打采,而且都瘦得皮包骨头。这个人发现每人的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4尺长的把手;使它无法用来吃食物。所以即使每一样食品都在他们手边,结果还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饿。

    之后他又去了天堂,在那里他惊讶地发现场景是同样的:同样是食物、刀、叉与那些4尺长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人们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很不解: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不同。在地狱的人都挨饿,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乐。最后,他终于发现了答案:地狱里每一个人都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4尺长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天堂上的每一个都是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面的人所喂,因为互相帮助,结果帮助了自己。

    戴尔·卡耐基说: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将因此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一个平时以慈善家闻名的老妇人在这样的天气却不顾一切地跑出来,她想赶快为眼下这件事画个休止符。

    老妇人生就一颗慈悲心。她不时捐东西给遭到天灾人祸的人,或买很多衣料送给本市的贫民。可是,这一次的事性质大不相同,使她无法像平时那样,爽口答应。虽然目的是为了贫苦无依的孤儿们着想,但要她捐出祖传的土地来建造孤儿院,她着实无法同意。她对世世代代传下来的那一片土地有无限的感情,何况,她年纪已老,此后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就靠那块土地。这是跟她此后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说得严重一点,她若失去这一块土地,她的生活马上就要受到影响。

    “无论对方如何恳求,也不能起一丁点同情心,否则……”想着想着,老妇人的脚步就越来越快了。

    天空暗得怕人。雨越来越大,风也吹得更加猛烈了。她终于到了目的地——一家慈善机构的古色苍然的房子。她推开大门,走进去。由于是个大雨天,走廊上到处湿湿的。她在玄关口寻找拖鞋来穿。

    “快请进!”随着一声清朗的声音,一位女办事员出现在她眼前。那位女办事员看到没有拖鞋了,马上不假思索地地脱下她自己的拖鞋给老妇人穿。

    “对不起,但是所有的拖鞋都被穿走了。”那位小姐还向她恳切地赔不是呢。

    老妇人清清楚楚地看到那位小姐的袜子踏在地板上,瞬间就给濡湿了。

    老妇人深深地为她这个行为感动了。就在那一瞬间,她才感悟了“施与”的真正的意义。

    她心里想:“平时,我被大家称为慈善家,可是,我的慈善行为到底是些什么?我捐出来的全是自己不再使用的旧东西,再不就是挪用多余的零用钱罢了。那与其说是‘施与’,不如说是‘施惠’更妥当。所谓的‘施与’,应该是拿出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那才有莫大的价值呀”!

    老妇人的内心突然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改变——她决心捐出那块祖传的土地给这个慈善机构,为可怜的孩子们建立起一座设备完善的孤儿院。

    老妇人轻轻地对那位女办事员说:“好温暖的拖鞋。”

    女办事员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一直穿着,所以……”

    老妇人连忙说:“不,不,我没有怪你的意思,我是说,你的心,令人感到温暖。”

    老妇人向给她一个亲切的微笑,然后,朝着办公室急步走去……

有人弯下腰点了一堆火,也有人在接着这样做。灰烬告诉我们,黑夜里还有别人。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些就够了!心里装着别人的人,才能从别人那里,使自己得到充实和升华。

 

施舍是一种很高贵的行为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

一位外交家在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里说了这样的话:

我几天前偶然从你的朋友凯特那儿知道你参加了镇上“认养祖父母”的活动,我听了这件事非常高兴。在这之前,我对鼓励年轻人到养老院探望老人之类的有意义的活动,虽曾略有耳闻,但了解不多。遗憾的是,社会上,人们似乎不注意世界上每天发生的那么多善意的行为。传播界往往对于伤害他人的“社会阴暗面”加以强调。对那些帮助他人的人与事却忽略了报道,好像报纸刊载那些事情,就会没人看!

你一定知道,帮助别人时的感觉是非常愉快的。我实在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不常常如此做呢!即使他们去诚心帮助别人时,往往还要选择对象,如果寻求帮助的对象是个不相干的人时,很多人还会感到不好意思。例如给予汽车爆胎的人帮助,在公共汽车上让位子,陪着想要穿越马路的长辈过马路等等。其实,真令人感到难为情的,戽而是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并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呢。

    不论是谁,在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本能地伸出援手的人,当自己本身遭遇困难时,通常也会及时地得到援助。这时,一定会有一个人奇迹般地出现,并且会予以“相同的报答”。因为善行必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善行终会招来善报。这是这个世上最强劲的连锁反应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那些只需要言语安慰这一点点帮忙的人,说不定他们就在你身旁。像年老、穷苦、因病卧床、身体不自由的人都需要这种帮助。但我们虽然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却时常忘记,或甚至故意去忽略他们。

    提起“睦邻”这个词,我想起你的祖母对我说过的她同村一位年轻女士的感人故事。村子里的所有村民都不愿意和这个女士来往,究竟是什么原因也说不清楚。总之,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丈夫,一个弱女子经营着贫困的农场,并且还要养育4个孩子。她得辛辛苦苦地从清早忙到半夜,才勉强能够吃饱穿暖。

    在她的隔壁,住着一个单独生活的老农夫,因为患了癌症而长年卧病在床。但是,除了这位带有4个孩子的年轻母亲之外,其他村民和老人的亲戚中没有一个人愿意为照顾他的病而抽出一点时间。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这一位自己生活窘迫的邻居,即使再忙也设法抽空为他做饭。老人在得到她的看护一年后去世。突然之间,老人的亲属们觉得好运到来,不请自来地跑去律师事务所。因为据说老人虽然过着节俭的生活,但生前却存有一大笔财产,他们认为那些财产应该分给自己。可是他们最后连一分钱也没得到。老人所拥有的钱、农场,以及其他的财产都依照遗嘱,赠给了照顾他的那位年轻女士。当律师宣布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发出了惊讶之声。老人深深明白这位女士的辛苦,而且理解她并不是出自一时的同情,她已尽全力实行了每天辛苦的看护计划。

    不用说你也猜到了,这之后,这位女士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她已不再需要为了养家而辛苦地工作了。除此之外,对于她来说,还有一项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以往她被村人排斥、嘲笑的情形也不再发生了。那位老人因为感激她最后服侍的善行,而将这位女士的善意和她所努力的事实公开,大家因此自然而然开始赞赏并尊敬她。

    行善积德啊!一个人的善举会像现在对你说的故事一样,有戏剧性的报答,或是获得社会的赞赏,但这毕竟是少的。帮助别人,不要图什么回报,但你会因为施善行后觉得自己至少是做了件好事,因而在私下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喜悦。若是因为想让人感谢,或期待被社会认定而行善,那么美好的诚意也会减低。我想,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有这么多人以隐名方式来投入时间、精力、或金钱去行善,他们并不期望因此而获得感谢或赞扬,道理可能就在此。

    所有的善行都充分证明:施比受更有福。19世纪的诗人菲利浦·詹姆斯·贝利曾经这样写道:“人生不是岁月,而是行为。”我希望你能把善良之心更为扩大。由于“相同的回报”的连锁反应,相信你也会有好报的。

 

 

只为施与而快乐

 

与人为善是我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无论如何,如果我们想得到快乐,我们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只享受施与的快乐。

    假设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心里是不是希望他感谢你呢?可能会。可是山姆·里博维兹在任法官之前是一个有名的刑事律师,曾经救过78个人的命,使他们不必坐上电椅。你想这些人中有多少个会感谢山姆·里博维兹,或者只送他一张圣诞卡?

    如果涉及到钱的问题,这就更没希望了。查尔斯·舒万博说过,有一次他救了一个挪用银行公款的出纳员。那个人把公款花在股票市场上,舒万博用自己的钱救了那个人,让他不至于受罚。那位出纳员感激他吗?不错,有很短的一阵子。然后他就转过身来辱骂和批评舒万博——这个让他免去牢狱之灾的恩人。

    再作一个假设,如果你给一位亲戚100万美金,你会不会希望他感激你呢?安德鲁·卡耐基就做过这样的事。可是如果安德鲁·卡耐基能够从坟墓里复活,他一定会吃惊地发现那位亲戚正在咒骂他。为什么呢?因为卡耐基将3.65亿美金捐给公共慈善机构——那个亲戚怪他“只给了我区区100万美金而已。”

    人总归是人,在他有生之日恐怕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何不接受这个事实?为什么不认清现实,像统治过罗马帝国的那个聪明的马尔卡斯·阿理流士一样。他有一次在日记里写着:“我今天要去见那些多嘴的人——那些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丝毫不知感激的人。可是我既不吃惊,也不难过,因为我无法想像一个没有这种人的世界。”

    这话非常有道理,要是你到处怨恨别人对你不知感激,那么该怪谁呢?是该怪人性如此,还是该怪我们对人性不了解呢?让我们试着不要指望别人报答,那么如果我们偶然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如果我们得不到,也不会为这点难过。

    人类天性中就有一种奇怪的品性:容易忘记感激别人。因此,如果我们施一点点恩惠都希望别人感激的话,那结果一定会使我们大为头痛。

    一个女人独自一人住在纽约,她常常因为孤独而不停地埋怨,她的亲戚里没有一个人愿意接近她——这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如果你去拜访她,她就会连续几个钟头不停诉说她做的各种好事。

    常常得到她帮助的侄女们偶尔会来看看她,只是为了责任感。可是她们都很害怕来看她,因为她们知道必须坐在那儿好几个小时,听她拐弯抹角地骂人,还得听她那没完没了的埋怨和自怜的叹息。后来这个女人无法威逼利诱她的侄女再来看她的时候,她还有一个“法宝”:心脏病发作。

    她是否真的心脏病发呢?是的,医生说她有一个“很神经的心脏”,才会发生心脏亢进症。可是医生们也说,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她的问题完全是情感上的。

    实际上,这个女人所真正需要的是一点爱和关注,可是她称之为“感恩图报”。而她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感恩和爱,因为她去要求它,她认为那些是她该得的。

    亚里士多德说:“理想的人,以施惠于人为乐,但却会因别人施惠于他而感到羞愧。因为能表现仁慈就是高人一等,而接受别人的恩惠,却代表低人一等。”不管怎样,如果我们想得到快乐,我们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只享受施与的快乐。

    施与不是一场交易,不应期待相等的回报。别斤斤计较,要付出便要付得心甘情愿。要让别人感激,不是要人感到内疚。其实老天爷很公平,有付出一定有回报,只是回报不一定来得如我们所预期。因此无所求的态度才最健康。

假如为他人付出时还心想:他应该感激我,我应该得到回报;他应该感到内疚。那根本不算是付出,那是像做生易一样在交换条件。

 

 

帮助别人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怎样对你。你帮助我,我就会帮助你。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的帮助和关怀他人,他人才会给你以帮助。所以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自己首先必须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实际上是一种幸福。许多人或许不相信这一点。然而当你体会到奉献与付出就是一种感恩的时候,你所体验到的幸福,就将如故事中的格林夫人所体验到的那般真切:

    当我刚搬进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幢公寓楼里时,我注意到在住户的邮箱旁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着:“对格林夫人的善举:愿意每月接送两次住在3B室的格林夫人去医院做化疗的人请在下面签名。”

    我不会开车,所以我就没有签名,然而“善举”这个词却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这是希伯来语,意思是“做好事”,依照我的祖母的理解,它还有另一层含义。因为她发现我很羞涩;总是不愿意请别人帮忙,于是她就常对我说:“琳达,帮助别人是一种福,允许别人帮你的时候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傍晚,天突然下起大雪,而且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上课的时间就快到了,我只好披上厚大衣向公交车站走去。尽管从我家到车站没多远,但是在这种暴风雪的天气里,那简直就是长途跋涉。我用祖母为我织的蓝围巾把脖子围紧,耳边似乎响起了她的声音:“你为什么不看看是否能搭个便车呢?”

    当时,有一千个反对的理由跳进我的脑海:我不认识我的邻居,我不喜欢打扰别人,我觉得请人帮忙很可笑。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我敲开别人家的门。

    于是,我继续艰难地向公交车站走去……

    几周后的一天晚上,期终考试就要进行。然而,那天雪下得猛,我在车站等了很久汽车还没来,我终于放弃了。在返回公寓的路上,我绝望地问上帝:我该怎么办啊?

    我把围巾拉得更紧,我仿佛又听到已经离开我的祖母在说:向某位司机请求搭个便车,那不是什么坏事!祖母的劝说对我从未有过意义,何况,即使我想请人帮忙——其实我并不想那么做——旁边也没有人。

    但是,就在我推开公寓楼门时,我差点和站在邮箱旁的一位夫人撞个满怀。她穿了件褐色的大衣,手里拿了一串钥匙——显然,她有汽车,她正准备出门。就在那一刹那,绝望战胜了自傲,我脱口而出:“您愿意让我搭个便车吗?我从没向别人这样要求过,可是……”

那位夫人显得很惊讶。

“啊,我刚刚搬来,就住在4R室。”我赶紧解释。

“这我知道,我见过你。”然后,她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我愿意让你搭车。请等一下,我这就上楼拿汽车钥匙。”

“汽车钥匙?你手里拿的难道不是你的汽车钥匙吗?”我看着她手里的钥匙,问道。

“不是的,我只是下楼来取信,不过我很快就回来。”说完她就向楼上走去。我急忙叫道:“夫人!请等等!我并不想勉强你出门,我只想搭个便车!”但是她很快就消失在楼梯拐角处。我觉得自己很窘。

然而,一路上,她温暖的语调很快让我平静下来。

“您使我想起了我的祖母,她是个慈爱的老人。”我感激地说。

    听着我的话,她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就叫我艾莉丝奶奶吧,我的孙子都这么叫我。”

    她把我送到了学校,我赶上了期终考试,而且顺利通过了。请艾莉丝奶奶帮忙对我而言是一次突破,这使我以后能轻松地问别人:“有人和我同路吗?”实际上每晚都有三个同学开车从我家经过。“为什么你不早说呢?”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

    当我回到公寓楼时,我正碰上艾莉丝奶奶从邻居家出来,“晚安,格林夫人!”那位邻居说。

格林夫人?她是那个患了癌症的女人!“艾莉丝奶奶”是格林夫人!我站在楼梯上几乎说不出话来。天啊,我所做的事情简直是不可饶恕的:我居然要一个与癌症做斗争的病人冒着暴雪送我去学校!

“嗯,格林夫人,”我不知所措地说,“我不知道您就是格林夫人。请原谅我!”

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家走去,我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

几分钟后,有人敲我的房门——是格林夫人。“我可以跟你说句话吗?”她问。我点了点头,请她坐了下来。“我以前也很强壮,”她说,然后,她哭了,“过去我也能帮助别人。而现在每个人都来帮我,为我做饭,送我到我要去的地方。我不是不想感激,而是没有了机会。但是那晚,在我下楼去取信时,我在心中祈求上帝,让我再像正常人那样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吧。然后,你走了过来……”

 

 

无价的付出与感激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东西却往往是无价的。因为它往往是生命奉献的见证,是人间真情的缩影,是真诚感恩的标志。它是任何金钱所无法买到的,它只能靠无私的奉献与付出才能换取。

   

怀特先生是个典型的买卖人。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赚钱。只要能赚钱,使用任何手段都是正确的。为了钱他曾经出卖过朋友,曾经欺凌过弱者,甚至牺牲过儿女的幸福。几十年下来,他虽然赚了几十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却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在怀特先生家门口,有一个小小的邮箱,由于长年不用,早已锈迹斑驳,用钥匙也打不开生锈的锁。因为,没有任何为会给一个惟利是图的奸商写信。不过对此怀特先生可一点也不在乎,他很清楚自己的财富时刻都在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增值,何况还有那么多人为了钱而拜倒在他脚下,有这就够了。

    不久,怀特先生家隔壁搬来了一位新邻居,赶巧的是那新邻居竟也叫怀特。听说他曾在国外当医生,刚刚退休,回到伦敦养老。据怀特先生观察,这位怀特医生不过就是个庸庸碌碌的小老头,平日靠摆弄庭院的花草打发时间。

    怀特医生到这里住的第一天,邮差在他家门口装了一个邮箱,大小跟怀特先生家门口那个差不多。信件紧跟着就源源到来了,信件很多,没过多久,邮差为他换了个更大的邮箱。随着信件的到来,怀特先生的麻烦也来了。一些寄给怀特医生的信被误投进怀特先生的旧邮箱里,而且寄来的不仅仅是信,还有礼品。于是,怀特先生的管家不得不换下那生锈的锁,把邮箱重新刷一遍油漆,而且还一趟趟地将误投的信物交还给隔壁的怀特医生。其实两个怀特有着不同的姓,但偏偏那些信封上的收信人只写了“怀特先生”,外加门牌弄错,不误投才怪呢。

    每当晴朗的午后,怀特先生会偷偷站在窗口看着隔壁的怀特医生从自家邮箱里取出一摞摞的信件,然后乐滋滋地阅读那些来自远方的祝福。怀特先生心里充满了不快:凭什么是他?他算老几?渐渐,这种愤懑变成苦恼。

    有一天,邮差带着一件邮寄包裹来到怀特先生家。那是一件长长的挂号包裹,收信人写的是“怀特先生”,但凭直觉怀特先生马上明白这又是个被误投的东西。他瞥了一眼包裹的地址,发现落款竟然是纽约联合国总部。

    怀特先生知道自己应该把东西送到怀特医生那里去,可他还是好奇地悄悄拆开包裹。他看见里面装着一根桃木拐杖,手工做的,打磨得很光滑,但式样一般,而又不是很值钱。包裹里还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穿国际救援组织制服的年轻黑人女孩站在一架货运飞机边,照片背面写着姓名地点和一个十四年前的时间。

怀特先生觉得更加奇怪了,他在地图上查了半天,最后才弄明白照片背面写的地点是非洲一个很小的地方。但是,十四年前的非洲发生过什么?这个受欢迎的邻居和这个黑人女孩到底有什么关系?他不明白。带着进一步探究的决心,怀特先生不动声色地将包裹照原样缝合,亲自登门去交给怀特医生。

看着邻居很高兴地拄着桃木拐杖在屋子里试来试去,怀特先生好奇地问:“这照片里的女孩是谁呀?”

“哦,我不记得了。”怀特医生轻描淡写地回答。

“可照片后面写清了姓名和地址啊。”怀特先生不解地追问。

“是这样的,我大学毕业就参加了国际卫生组织,其中有20年是在非洲原野上度过的。我曾在那里救护过很多生命垂危的黑人孩子,怎么可能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况且他们现在都长大成人了。”怀特医生平静地答道。

随后,怀特医生又搬出厚厚一堆来自世界各地的书信给怀特先生看。其中不少信里附夹着照片,有着各种不同肤色各种年龄的男男女女展露着笑容,而这一切都源于怀特医生数年不断的无私帮助。

    怀特先生看着眼前的东西,又是懊恼又是羡慕。怀特医生没有察觉到怀特先生的懊恼,还一个劲儿地试着桃木拐杖。

    回到自己家里,怀特先生独自躲进书房,直到深夜也没出来。惊慌的管家只得叫来秘书和私人医生,当他们打开书房门,却看见怀特先生正搂着一堆拐杖泪流满面。那些拐杖有檀香木的,有上好象牙的,还有红木镶纯金手柄的,每一支都质地精良价格昂贵。可是怀特先生却像个孩子似的,伤心地哭着对下属说:“上帝,我多想像隔壁那个小老头一样拥有一根桃木拐杖啊。”不明就里的管家说:“那根桃木拐杖?我们可以掏钱买下来。”怀特先生却哭得更伤心了,因为他知道用自己所有的钱也买不来那根桃木拐杖。是啊,许多看似平常的东西却往往是无价的。

    慢慢地,怀特先生的公司业务里多出一些公益项目,有时是公益捐助,有时是免费为一些慈善机构运送物资,这些举动在从前简直是不可想像的。有一次,一个记者拿着话筒追问刚当选城市慈善基金会顾问的怀特“大老板”:“您曾经说过自己的任何投人都要获得回报,现在做这些,是期望获得什么样的回报呢?”怀特先生面对镜头,笑着说:“我想有人会寄给我一根桃木拐杖的。”

    日子一天天平静地过去,怀特先生的身边又聚集起很多真诚的朋友,他与子女们也慢慢重新有了往来,而且,现在他家门口的邮箱里也开始有了寄自四面八方的信件,而且是真正写给怀特先生的。

又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怀特先生收到一封信,寄自一个遥远国度的山区,那里刚刚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地震。一个孩子在信里说:“感谢您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义务船队,及时为我们运来药品和帐篷。我在院子里新种了一株樱桃,有一天我会送您一根樱桃木的拐杖,我保证,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拐杖。”

 

 

给予能让你更加富有

 

不要老是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应该想我能够给予别人什么,付出什么样的服务与价值来让对方先获得好处。当你能持续这么做,并且大量帮助别人获得价值的时候,也就是你成功的时候了。因为那些获得你帮助的人会慢慢累积成一股庞大的力量,回馈给你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

 

他,是一名教师。

教师节到了,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蛋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

    一张礼物很特别,是用硬纸做成的,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的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10天。

    他把这双“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

    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女同学送他这双“鞋”的理由。

    她在作文里这样写道:“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这只是一个不足10岁的小姑娘的心愿,这心愿是多么感人啊!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

    他很想亲口问问她。

    那是一个很干净很漂亮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因为此时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布鞋不一样。

    于是两人之间有了下面的问话。

    你爸爸在哪里上班啊?.

    爸爸待在家里,他下岗了。

    你妈妈呢?

    我不知道。爸爸说,她走了。

    他的目光再次落到她脚上的布鞋上,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他小心地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

    她轻轻地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可是同学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他亲切地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她开心地笑了,笑得是那么甜。

    你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你高兴吗?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他领着她走进教室。他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呢?有的同学说,好看。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格,透气、舒适、有益健康。

    后来,这位老师告诉他的学生,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的人是不会贫穷的。

 

 

施恩其实是增加资产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需要施恩给顾客。同事与同事之间,即使互相是竞争对手,也同样需要有施恩不图报的思想去帮助同事完成某项任务,同事除了一方面敬佩你的干炼,另一方面对你的帮助也会有一颗感恩的心。真城地助人一臂之力,这会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存下一份善果。 

 

    柏年是一名律师。他在美国的律师事务所刚开业时,他穷得连一台复印机都买不起。他的工作很辛苦。那时,移民潮正一浪接一浪地涌进美国的丰田沃土。他接了许多移民的案子,常常深更半夜被唤到移民局的拘留所领人,还不时地在黑白两道间周旋。他开一辆掉了漆的轰达车,在小镇间奔波,兢兢业业地执业做律师。终于媳妇熬成了婆,电话线换成了4条,扩大了办公室,又雇了专职秘书、办案人员,气派地开起了“奔驰”,处处受人尊敬。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念之差,他将资产投资股票而几乎尽亏,更不巧的是,岁末年初,移民法又被再次修改,职业移民名额削减,顿时门庭冷落。他想不到从辉煌到倒闭几乎一夜之间。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是一家公司总裁写的:愿意将公司30%的股权转让给他,并聘他为公司和其他两家分公司的终身法人代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亲自找上门去。

总裁是一位四十多岁的波兰裔中年人。“还记得我吗?”总裁问。

他茫然地摇摇头。

总裁微微一笑,从身边的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5块钱汇票,上面夹的名片,印着柏年律师的地址、电话。

他实在想不起这是怎么回事。

“我清楚地记得,十年前,在移民局……”总裁开口了,“我在排队办工卡,排到我时,移民局已经快关门了。当时,我不知道工卡的申请费用涨了五块钱,移民局不收个人支票,我又没有多余的现金,如果我那天拿不到工卡,雇主就会另雇他人了。这时,是你从身后递了五块钱上来,我要你留下地址,好把钱还给你,你就给了我这张名片。”

终于,他也渐渐回忆起来了,但是仍将信将疑地问:“后来呢?”

“后来我就在这家公司安定下来,很快我申请了两项专利。我到公司上班后的第一天就想把这张汇票寄出,但是一直没有。我单枪匹马来到美国闯天下,经历了许多冷遇和磨难。这五块钱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所以,我不能随随便便就寄出这张汇票。”

一个人很自然地会以恩惠报答恩惠,以怨仇回敬怨仇。这是无数的事实证明了的。这符合一般的人性,也构成了大多数人类社会的文化。在中国,我们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和“多行不义必自毙”。从博弈论角度看,这种最自然不过的对他人的反应,就是一种被称为“一报还一报”的最佳策略。一般来说,一个人总是做对他人有利的事,他更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报;一个人总是损害他人,他更有可能遭受意想不到的灾祸。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时,就会主动地约束自己,尽量少做坏事,多做好事。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关于乞丐的故事:

   一个可怜的乞丐来到他家门口,向母亲乞讨。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他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非常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没有生气,却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呆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盯着母亲,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沾了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新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都擦了一遍,白毛巾马上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二十元钱。

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平静地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还是谢谢你,我不会忘记你的。”然后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几天后,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他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又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二十元钱。

他迷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那没什么关系,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是一样。”

    他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他的头说:“对一个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又有几个乞丐来过,他家那堆砖就不断地被人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过去了。一天,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他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剩下的那只手紧紧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我没做什么,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想把母亲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人,过好日子。

    母亲却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啊?”

    “因为我们一家人每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着:“可是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着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如果施恩图报,那还不如不施恩。时下,乞丐已经成为“骗子”的代名词,因此,施舍被视为不明智之举。可文中告诉我们,不要吝惜施舍,关键是得法,精神食粮的施舍是从根本上帮助了别人。给予他想要的东西不如教给他如何取得想要的东西。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生活中我们总是一味地希望别人给我一些什么,让自己难以启齿的是,我们竟是那么的小气,以至于一张贺卡或者节日的一个电话也忘了。的确应该感恩的,感恩并不就是报恩,它不仅会让自己得到更广泛的爱,而且他还会教导我们如何欣赏生活。

 

    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大庄园主。

    在他七岁之前,一直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他所生活的那个岛国,突然掀起一场革命,他失去了一切。

    家人带着他在美国迈阿密登陆的时候,全家所有的家当,是他父亲口袋里的一沓已被宣布废止流通的纸币。

    为了能在无亲无故的异国他乡生存下来,从十五岁起,他就跟随父亲打工。每次出门前,父亲就这样告诫他:只要有人答应教你英语,并给一顿饭吃,你就留在那儿给人家于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海边的一个小饭馆里做服务生。由于他勤快、好学,很快便得到老板的赏识。为了能让他学好英语,老板甚至把他带到家里,让他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有一天,老板告诉他给饭店供货的食品公司正在招收营销人员,假若他乐意的话,自己可以帮助引荐。于是,他获得第二份工作,在一家食品公司做推销员兼货车司机。

    父亲在他临去上班时告诉他:“我们祖上有一条遗训,叫‘日行一善’。在家乡时,祖辈们之所以成就了那么大事业,都得益于这四个字。现在你到外面去闯荡了,最好能记得。”

    可能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吧,当他开着货车把燕麦片送到大街小巷的夫妻店时,他总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帮店主把一封信带到另一个城市;让放学的孩子顺便搭一下他的车。就这样,他乐呵呵地干了四年。

    在他工作的第五年,他接到总部的一份通知,要他去墨西哥,统管拉丁美洲的营销业务,理由据说是这样的:该职员在过去的四年中,个人的推销量占佛罗里达州总销售量的40%,应予以重用。

    后来的事就基本上顺理成章了。他打开拉丁美洲的市场后,又被派到加拿大和亚太地区;1999年,被调回了美国总部,任首席执行官。

    随后,他被美国猎头公司列人可口可乐、高露洁等世界性大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候选人。美国总统布什在竞选连任成功后宣布,提名卡罗斯·古铁雷斯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商务部部长。这正是他的名字。

    当前卡罗斯·古铁雷斯这个名字已成为“美国梦”的一个代名词。但是,世人很少知道古铁雷斯成功背后的故事。前不久《华盛顿邮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古铁雷斯,就个人命运让他谈谈看法。古铁雷斯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并不一定只取决于某一次大行动;我认为更多的时候,取决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小善举。”

后来,《华盛顿邮报》用“凡真心助人者,最后没有帮不到自己的”作为标题,对古铁雷斯做了一次长篇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记者议论说,古铁雷斯的成功是因为他发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最简单的武器,那就是“日行一善”。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春站 c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