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目录:
中国制造现况
中国企业培养工匠精神的方向
精益简述与精益思想
中国制造业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行业里面那些追求完美的工作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些工匠喜欢不断的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的优化产品的工艺,并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对细节要求很高,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坚持。那么中国制造业该如何来建立这种“工匠精神”?
谈论工匠精神之前,先来看看中国制造业的现况:
中国制造业现况
2015年中国的GDP是108648亿元,是日本GDP的两倍,这确实让人兴奋。可是在兴奋之余我们有时候往往会被一些数据所欺骗。我们先不说数据的准确性,只要不是数量级的差别就不会影响我们的效果。我们来看看数据的分析情况。
下图是中、美、日三国GDP总量推移图(数据来源互联网)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这几年经济增长迅速,位居世界第二,而且远远落下日本,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可是在这组数据的背后我们是否看到一些本质的东西?我们不要拿别人的优点来比我们的弱点,这样会妄自菲薄;我们也不要拿别人的缺点来比较我们优点,这样会狂妄自大。我们就公平对等的比较一下。
按照精益生产工作分解的原则,我们来看一下精益管理指标P(生产性:单位时间的人均产量),下图是中美日三国人均GDP的对比:
从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GDP仅仅为美国的七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但是,在世界人均GDP排行榜里面我们确是第73位。
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工作却换回这样的结果?难道我们努力还不够嘛?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人的工作时间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分析:
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是2200个小时,这就是说中国的工人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的话,就要至少每天工作5天半,其实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调研过,除了政府部门工作五天外,80%以上的制造业每周都是工作六天。也就说中国工人的劳动时间是世界上最长的国家之一。
那么在这么长的工作时间下,我们企业的能耗如何?
下面再来看看我们的能耗对比:
据中国统计局统计:“中国2015年能源消耗总量为43亿吨标准煤”,有上图统计数据分析可知,中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以上,日本的7.7倍,德国的11.5倍。
我们用这么多的能耗,这么多的劳动时间,到底我们创造的什么样的价值呢?
中国制造业培养工匠精神的方向
中国在很多方面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中国房地产世界第一、中国电商规模世界第一、中国出境游消费世界第一、中国粗钢产量世界第一、中国水泥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稀土产量世界第一……
中国这么多的世界第一,却
2015年中国民间日本采购800多亿人民币,大批中国大妈日本海外采购买马桶盖、电饭煲、保温杯等日常家电产品。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中国的需求侧已经上升到“精益需求”!
“能满足需求,能用就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即成为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四分之一的奢侈品都销往中国大陆,规模之大让外国人都瞠目结舌。中国不是没有需求,中国市场需求很大,只是需求档次已经上升而已。
于是国家便提出供给侧改革,国家在2015年财经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和目标。除了消除不合理的房地产库存、低端原材料过剩库存外,那就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我们由大妈购买马桶盖和电饭煲已经说明,中国的需求侧已变成精益需求,可供给侧仍然是粗放式供给。
为了让质量提升得到落地,国家又提出“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増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懂得精益生产的人肯定能读懂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精益生产的一种介绍。这就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方向。
可是仅仅出现几个工匠就能提升企业的质量问题吗?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产品都是由一条供应链来完成的,这条供应链是由一组相关的制造企业来组成的。所以,仅仅几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序或员工是制造不出来完美质量产品的。所以中国制造要解决质量问题就必须出现一大批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和员工,这样才能真正的提升质量,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粗放式管理的土壤很难批量出现工匠精神的制造,即便是出现也是凤毛麟角。只有精益生产的土壤才能批量的出现工匠精神的制造。
所以要出现更多的“工匠精神”,就要让更多的企业推行精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