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俊峰,谭俊峰讲师,谭俊峰联系方式,谭俊峰培训师-【讲师网】
沙盘培训专家、沙盘专利持有人
50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谭俊峰:管理学研究之惑
2016-01-20 40713
当初接触管理学这个领域绝非是为了谋个好职位以改变命运,全然出于个人的喜好与兴趣,再加之当年创业之需。一来为搞懂点什么,以提高管理水平,尽管小公司还用不着;二来为建立起必要的人脉圈子,好为市场拓展寻找机会。于是,几个创业的兄弟分了分工,全都顶上了MBA的帽子,有清华的、北大的、人大的、哈工大的,分工协同,好不热闹。 然而,在管理学领域混迹了一圈,作为一名小小的管理学研究者,愈发的对管理学研究产生了困惑,甚至是一种恐惧。因为有太多的学术文章读不明白,不仅方法上摸不到头脑,就连研究的价值也令人莫名其妙。我这个人就爱偷看,热衷于偷看别人的博士论文,反正现在通过知识网查阅论文非常方便。看博士论文我一般只看两部分,一是综述,二是结论,至于认证过程我是不看重的,因为自己基本上看不懂。知道他想论述啥,有何结论来得更实在。但读着那些博士毕业大作,真不知道那些深奥的管理学研究课题对企业管理实践究竟有什么意义,也许仅仅是为了SCI的文章发表,为了带上那顶博士帽,为了获得与经济学一样的学术地位。大量引进的数字、数理、模型、结构、分析逻辑上的吓人的东西,的确给人留下一种深刻而不可及的印象,使得管理学研究真的变成了令人肯定的科学,获得了“一种逼人的科学尊严”。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那些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社会细胞(组织)及组织的细胞(管理),总是先于管理研究的。直至今日,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也完全是两回事,学院派的管理学专家们基本上等于管理实践上的白痴,尽管他们一直崇尚实证研究,但我猜想多半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总想在某个细分领域找到可值得研究的课题,以获得学术地位,而全然不管现实中的企业。反过来,热闹异常的企业实践一波胜过一波,管理大师一辈强于一辈,在那些富于创新的优秀企业家的引领下,这个社会依然快步地走向新的文明,而全然不顾管理研究的存在。或许你会说,研究的一小步将带来实践的一大步,就如同数学对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然而,这一点仅仅是说说而已。 于是,我真的失去了对那顶“博士帽”追求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再加之自己的愚笨,“考博”就真的成了与已无关的词汇,打不起一点精神。尽管有些不甘心,有点吃不到葡萄说它酸的窘态,但这却是自己真实的本性与良心。 自从五四运动胡适先生引进了“赛先生”起,“科学”就成了体面的学术的基础。然而现在的以西方科学研究为旗帜的所谓的科学方法是从对“物”的研究起源的,当将这种“科学性”应用于社会人文领域研究时,当研究的对象变成“人”时,这种科学方法自身的“科学性”是受到质疑的。 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便是“人”,心理学更是如此,难怪那些学心理学的人更觉得自己学问深厚,方法纯熟。但现在的问题是,从对“物”的研究所形成的基本科学研究方法与范式,是否真的适合于对“人”的研究。这一点往往没人注意,学者们用不着杞人忧天,只要你坚持规范的体系、模型、方法去做就是了,该调研调研、该实证实证、该统计统计、该分析分析,至于得到个什么结论,谁知道呢?如果知道了也就没有研究的意义了,只有这样才更显得有价值一些。这自然就带有了科学性,但真的是这样吗? 仅举一例:胡适的无知! 胡适可谓大学问家,西学的经历带给他巨大的财富,以至于胡适成了新文化运动、科学精神的代表人物。胡适研究问题真的是认认真真、有板有眼、毫不含糊。然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真的能得出个科学的结论吗?或真的能研究出题目的根本吗? 胡适当年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禅:它的历史和方法》,这篇文章系系统统的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禅的历史演变过程、主要人物、重要活动、思想价值等均做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从我接触的资料看,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对禅的研究比胡适更科学。 但当你读过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后,除了获得那些静态的历史考证知识外,对于讨论的主题“中国禅”,胡适可谓一窍不通。“禅”是心法,坚持现有的科学研究方法,你永远也摸不到根本。目前的科学只适用于“物与物”,对于“物与心”的命题基本上徘徊不前,看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就清楚了,时至今日,对于人类是怎么产生感觉的,如视觉,最终的结论是我们的视网膜里有一种叫做视觉神经的细胞,它就有这本事。至于细胞的活性,即如何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中,产生出视觉的感觉,没人说得清。我可以肯定地讲,最好的心理学不在科学院,而在佛学院,读一读《唯识论》就清楚了。 胡适的研究成果,被日本禅师铃木大拙批得体无完肤,不信你读一读铃木大拙的《什么是禅》就理解了。胡适对于禅的研究,将其置于历史的背景之中,但禅属于“心”,不是单靠知性的分析所能说明的。只要知性不离语言和观念,但永远无法触及心灵的东西。 胡适的研究是这个样子,更别说其它人。那些在人们面前趾高气扬的教授们、专家们、学者们,他们凭借的仅仅是自己学会了一套方法,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掌握了一套实证研究的范式。至于这个工具有什么用,没人去管,反正手里拿了工具就是大师了。殊不知,拿了麦克并不等于歌唱家,握着拳头并不等于泰森,就像你拿了杆金笔同样写不出有神的文字来一样。工具仅仅是工具,方法也仅仅是方法,找不到研究的题目,一切等于零。并且与“人”相关的研究题目本身,它所需要的方法并非建模与统计。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管理毕竟是件实践的活儿,从实践中来,再加之对“人”或“心”的某种体悟,可能还可以把企业搞大。或者说,有法可寻,但仍无法可述,说出来、写出来,可能就不是它了。对于心理学而言,那就更可悲了,现有的一切方法基本上没啥用。自己反思一下,让你为之兴奋的难道是研究出个“真理”吗?据我所知,一般不是,而是方法运用的娴熟,就如同开车狂奔过瘾一样,瘾在开车的过程,却迷失了所去的方向。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春站 c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