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刘畅讲师,刘畅联系方式,刘畅培训师-【讲师网】
47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刘畅: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10大弊端
2016-01-20 49989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思:我想这和中国的计划生育有关,我前几天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明中国人的子女观和国外的有什么不同,其实这种溺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人把子女当成了“自己的”,而这个“自己的”错误观念,带来的错误的教育方式不只是溺爱一种。)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思:溺爱的可怕是溺爱子女的父母想象不到的,我只能引用古人的一句话:惯子如杀子,绝不夸张。事实上,溺爱子女不但孩子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因为被父母娇惯的子女很少会孝敬父母,很有趣吧。)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思:在这个时期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不是学习本身。)xugu8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思:我这个人很奇怪,我总会去问为什么,我会问为什么那些从小在压抑环境中的父母何以能够完全接受他父母的行为然后全然不变的施加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凡人,终究逃不出命运的掌控)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xugu12
  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师的培养下,完全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人格。这不是父母的错误,而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思:这实在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不开,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不允许人有“新奇”的想法,千人一面、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才便于统治,要是每个人的创造性和独立意识都被激发出来了,那么肯怕中国古代史要比现在我们看到的精彩一百倍还不止。为了便于统治,统治阶级采取了分化的方法,让百姓搞窝里斗。不团结力量就不强大,力量不强大则没办法推翻统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不团结的原因。)
  第三、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
  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物质刺激这个词语一定并不陌生。据了解,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反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xugu16
  道理有时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继出台了所谓“见义勇为奖”等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个法制尚未健全的国度里,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灵里,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诱导,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一道腐败的大幕已经悄悄拉开。
  (思:物质奖励最终将被证明是失败的,因为它并不是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总有失效的一天。)
  第四、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思:美国每天都会出中国的人权白皮书,中国每年都会阿Q似的去反唇相讥,别的都不说,棍棒是人权的体现?野蛮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只能是野蛮人)u20
  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思:很多人不知道)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新字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现在想来,是不是很搞笑?(思:事实上,父母之所以这么问,是在推卸责任。因为这样一问就把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和子女身上了:我有送你上学,教你知识是老师的事,学习好不好是你的事,我问一问尽到了做父母的义务,你再学习不好可不是我的责任了。虽然,父母主观不会这么想,潜意识就是这样的。怎样的父母才不是推卸责任的父母那?早在孩子4、5岁的时候就引导他养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可以完全在不用父母监督的条件下自主学习,在孩子上学以后会每天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向,这样的父母才是不推卸责任的父母。)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
  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思: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不过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在为孩子找各种奇奇怪怪的“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胜人一筹,其实恰恰暴露了家长的盲目与无知)
  当然,家长自身的素质也大不相同,相应出的做法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差别。即使如此,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为方式,是不用怀疑的。(思:的确是这样,没有目标性使父母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学校,似乎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就是自己的成功。前几天看到一个网友博客的文章,说到她的一个咨询案例,一个类似韩寒的孩子中途退学去北京发展,通过自己的努力做的特别出色,而孩子的母亲特别茫然,想要拉孩子回到“正常”的求学的轨道上来,这位母亲就是一位“缺乏远景性”母亲,既然孩子求学是为了学的一技之长,既然孩子现在已经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为什么不让他走下去那?)xugu24
  甚至,这个现象有两个极端。一是家长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长的话一言九鼎,让你上东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完全“野生生长”,他们从来不对你说向东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随便打狗或撵鸡。但无论如何,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视或过分重视,带来的后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思:完全的奴役使孩子变成会说话的木偶,完全的放弃使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容易堕落。)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说以上五个方面更多是从孩子的幼年教育出发,那么以下五个方面则更多关注家长们对长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间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学校分担了很大一部分。
  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说这样的话:终于轻松了,我儿子住校了;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咱该歇着啦;孩子一个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儿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没有达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诞生了。(思:在我的观念中,孩子不满20岁,家长的任务就不算完,孩子一旦满20岁,家长应该彻底放手,让孩子完全独立。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在孩子20岁以前把所有生存所需的本领交给孩子。)xugu28
  随着分歧诞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思:代沟的产生主要因为两点原因:第一是因为父母不尊重子女;第二是因为父母不能与时俱进为自己充电,使两代人的思维模式脱节。)
  第七、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学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xugu32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思:很少有说父母自私的,事实上,中国的父母是非常自私的,我曾经说过,中国的父母养子女是为自己养的。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就像阿猫、阿狗。既然是为自己养的,那么溺爱点也没关系,打骂也没关系,为自己实现梦想也没关系。有一种家长怕孩子受伤而限制孩子的行为,这种家长与其说怕孩子受伤还不如说怕自己承受不了孩子受伤给自己带来的打击,这种家长尤为自私,为了自己不受到伤害而限制孩子发展独立人格的机会。)
  第八、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
  这个话题应该和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那样会更加精彩,也会更加显示出中国对于道德问题的无奈。试想,如果道德都被挂在嘴边上说事,我们所拥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经沦陷?
  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表现。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思:精彩、痛快、解恨。中国当前教育体制的丑恶嘴脸,让你揭露的淋漓尽致。)xugu36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
  这与溺爱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孩子从小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会因家庭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话,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独自在外地念书时,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就开始了。
  据笔者的经验,孩子从小所接受的金钱等物质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成绩达标后的“奖金”;二是帮父母买东西找回的零钱;三是家长每天给的饭钱和坐车费用;四是亲戚朋友给的奖励,特别是过年时的压岁钱;五是节假期间打的小零工。大体上的这些来源,却根本无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质支持相提并论。物质支持无可厚非,可一旦泛滥,被金钱左右头脑的人,行为往往是可怕的。

(思:中国的父母只知道养活子女,却不知道教育子女,只知道给子女食物和金钱却从没有教会子女怎样获取食物和金钱。所以,中国的这一代人高分但是低能。)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xugu40
  中国教育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性教育方案。要是归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来,似乎有失偏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从很小的时候,很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

  而学校教育就弥补这一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

(思:事实上,性教育并不能减少未婚妈妈和青少年性暴力犯罪,或者说效果不会太明显。但是并不是说性教育就可以不要了,相反父母应该把性知识告诉子女。总的原则就是子女问多少就说多少,长话短说,不回避。比如说

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答:妈妈生的。

问:为什么女孩子没有小鸡鸡。答:因为她是女孩子。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长春站 cc.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